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二手手机不能留有泄露个人信息的缺口
唐伟
//www.workercn.cn2018-05-3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规范来明确各方责任,统筹各方资源要素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是个人信息保护“基础性突围”的必由之路。

  近日,记者调查多家手机维修商户发现,多数二手手机在信息删除甚至恢复出厂设置后,也能实现电话簿、照片等隐私数据的恢复,这严重威胁着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有人的信息被卖掉后,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见5月29日《新京报》)

  原以为,实施了删除和恢复出厂设置等技术性处理,就可以让二手手机“洗白”,没想到,使用技术手段可以还原信息,甚至使之成了地下交易的优质资源。

  消费者卖旧手机遭遇信息泄露,不过是信息交易黑灰产业的冰山一角。《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7)》显示,我国57%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76%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据披露,当前我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黑产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级别。

  信息泄露的泛滥成灾,源于防控体系存在基础性缺陷。相关法规缺失、行业自律性差、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技术水平受限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利。比如,刑法、网络安全法及其司法解释等,都有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相关表述,但由于缺乏相应细则,真正实施还是不易。目前,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不过这些法律法规零星分散,尚未形成体系。

  在技术防控上,对网络平台或者设备提供者如何发挥作用,也应有明确的责任界定。比如手机供应商应当提供个人信息永久删除的技术性帮助,或者在手机中预存更为先进的处理程序;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还应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扮好“技术防控阀”的角色。同时,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让更多人学会收集证据如录音或照相等,依法举报线索并提起诉讼。

  个人信息保护涉及法律规范的建立完善、责任体系的明确、技术设备和信息安全的评估、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保护渠道的畅通等。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来惩戒威慑,并借助于民事赔偿的补位功能,严惩侵权者,维护维权者的合法权益。总之,组织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通过法律规范来明确各方责任,统筹各方资源要素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应是个人信息保护突围的必由之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