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想富口袋,先富脑袋
肖玉保 王维砚
//www.workercn.cn2018-05-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东方IC 供图

  在福建,说起扶贫开发人们首先会想到闽东地区,而提到闽东经验就很难不提到赤溪。

  从“输血”就地扶贫到“换血”搬迁扶贫,再到“造血”产业扶贫,赤溪村的奋斗历程和脱贫成果,印证了我国近些年扶贫开发事业取得的成效,也道出了扶贫工作的持久与不易。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从1994年开始,赤溪的12个自然村陆续通过造福工程搬迁至中心村,彻底告别了“穷山恶水”,通过“挪穷窝”“刨穷根”走上了寻富路。然而,这条路却走得着实不易。2011年,赤溪被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帮扶由此展开。此后,外界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脱贫路子在这里得到充分诠释。政府陆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打破交通瓶颈,帮助赤溪驶上发展快车道,赤溪也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扶贫开发“转型升级”实践的优秀样本。

  从赤溪村解决贫困问题的尝试中找到脱贫攻坚的普遍规律和方法论,解剖赤溪这只“麻雀”具有典型意义。增强内生动力,想富口袋,先富脑袋,思路对头,措施才能得力,这是赤溪30多年来扶贫工作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扶贫先得扶人,扶人的思想,扶人的志气,扶人的毅力”“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得好,就必须依托人才”。对于任何一个贫困村来说,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扶贫工作始终离不开人的主动参与,扶贫成果最终也要惠及于民。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动员贫困者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把“要我脱贫”的外在压力转化为“我要脱贫”的主观愿望,才能有效把外部条件转化为脱贫契机。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这是赤溪村实施产业扶贫的根本理念,也是赤溪扶贫开发工作的另一个制胜法宝。

  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个性化发展,赤溪村念足念好了“山海田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开发动静相宜的旅游项目,成功将“青山绿水”转化为了“金山银山”,为福建生态扶贫的绿色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

  如今,“美丽乡村”赤溪正走在建设小康村的大路上。如何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全面盘活,当地在旅游产业通盘规划、公共服务供给、社会资本引进等方面正进行积极的探索。

  扶贫求实效,还要看长远。事实上,只有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确保脱贫效果经得起时间检验,才算真正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已成为各方共识。

  展望未来,乡村走向小康,年轻血液的持续参与必不可少。赤溪村同样需要像杜赢这样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回到家乡,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庄里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这将带给村庄无限的可能。而能否营造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留住这些“农村创客”,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帮助他们圆梦乡村,这一问题重要而紧迫,也考验着各方智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