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聚焦
//www.workercn.cn2018-04-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网上书店以及实体书店,看到不少将经典作品套上“花式标题”的图书:《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其实是沈从文的小说散文集;《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等伤感莫名的书名,分别是胡适、鲁迅的精品文集……

  花式书名让读者口味走偏

  吴迪

  将诸如《××作品集》套上半文半白的撩拨情绪的花式标题,乍一看,确实有点意思,却经不住推敲。一部经典远不是几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汇能够囊括的,仅挑其中最撩人的一个点来当标题,是“标题党”肆虐,也是对经典的不尊重。

  时下,给出版物取个“艺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的作家在出书时,接到出版方的明确建议便是给作品换个长一点的名字。此外,像网络爆款文等,也通常以夸大的、扭曲的、以偏概全的、博人眼球的方式做标题。

  另类标题大行其道,有多重原因。一者在于市场。网络时代,速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很多人的共同点。那些过往的经典读物,名字往往“老气横秋”,难以引起注意,而诸如《如果王小波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成为油腻的人气作家》式的标题明显更具吸引力。二者,当前不少读者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喜欢追求个性和标新立异,正如给孩子取名都越来越“琼瑶体”一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有助于提高销量。

  给经典冠以花式标题,真的有用吗?喜欢阅读经典的人,无论书的名字多么干枯,还是会看;而对经典不感兴趣的人,就算再怎么为经典“上妆”,当他翻过扉页看到“真面目”时,恐怕也会立刻放下。

  相比吸引更多读者,这么做会否误导读者更值得关注。花式标题本质是某种“拔高”或“小聪明”,容易对年龄层偏小的群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有的甚至为了博眼球而“因题害意”。比如《水浒传》曾被标注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曾被起名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长此以往,只会让出版物越来越表面化、浮夸化,不仅可能影响作家们的创作,还可能造成一些读者口味走偏。

  厚植阅读文化,是一项长期且必要的工作。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全民阅读,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图书出版物交易规模达到301.3亿元,增速达34.4%,线上图书销售显著提升。同时,实体书店销售逐渐升温。然而数据同时显示,50后、60后以及70后的阅读量相对较高,且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也更长。青年本应是当下和未来的阅读主力,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把注意力投到阅读上来,是应该正视的问题。但显然,花式标题只能“骗”来一时,不会从根本上吸引读者。

  由花式书名走进“书乡”,不是坏事

  罗筱晓

  在这个不少东西产能过剩的时代,精神食粮也“供过于求”了。走进书店或是打开电商平台的图书频道,各类图书数不胜数。

  乍一看,《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孤独是生命的繁华》等书名确有浮夸、吸引眼球之嫌。但转念想想,这并不是轻视、戏谑作者,更不是对大师们的文本有任何改动或恶搞。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在图书的汪洋中探出头,而探出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把书买回家。

  物质匮乏的时期,许多人都读过几经转手的发黄旧书,有些连开头几页都不知去向。如果花式书名要被上纲上线批评,那当年大师们的作品被反复传阅后“严重受损”,是不是也算一种不敬?

  出书就是为了给人看的,在自由经济框架下,出版社以市场阴晴变化为导向,没什么错。买了书的读者,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即使他是冲着书名中类似“爱与恨”“寂寞”“孤独”等关键词掏了钱,只要愿意翻开封面,他读到的都会是沈从文、余华或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高质量文字。

  这就像那些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了不少“无名”旧书的人,许多年后,在某个场合再遇见,才知道自己当年读的只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卷,此时脑海中最清楚的记忆也只剩下克里斯朵夫与恋人萨皮纳首次相遇的情节,但这并不会改变书中传递出的勇敢、善良对无数少年心灵的塑造。

  再说,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按现在的标准也能沾上花式标题的边,还不是照样好评如潮。

  所以,书名真有多重要吗?说到底,内容才是书籍的灵魂。歪打正着也好,误闯误撞也罢,相比许多公号推送的有名无实的“标题党”文章,读读这种虽然“名不副实”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图书显然更有益处。正所谓,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反过来说,如果是粗制滥造之作,无论是华丽还是朴实的书名,都难以打动人心。

  读书是一件优雅的事,也是一件不分高低贵贱的事。在碎片化、娱乐化的当下,能够翻开一本书就是一件好事。有良好阅读功底的人,当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买书、读书,但为了在工作生活之余放松的人,看看畅销书也无可厚非。

  更何况,书对人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若能因花式书名而起步,因大师作品而探寻,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爱书之人,岂非好事一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