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艺评】《红海行动》:回应时代主题的创新之作
吕国英
//www.workercn.cn2018-03-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红海行动》正在热映,不断引发新的话题。可以说,因为热映,方有热议,而热议,又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形成新议题。如“滚雪球”,呈现“热”效应。

  这部影片成为现象级作品,关键在于从主题立意、故事蓝本、演职团队到创作拍摄、后期制作、视觉效果,等等,皆有看点,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大国风范、民族精神和军人气魄。

  影片首先让观众深刻感受的便是我们的国之尊严和军之强大。国家尊严和大国形象往往通过国民尊严体现。最能体现国民尊严的便是当国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时,能否得到及时有效救援。而军队则是国家利益捍卫者,是体现国家形象和实现国家尊严的特殊支撑与保障。

  本片正是从大国风范、道义担当、国家盾牌、武器装备以及新一代中国军人的综合素质、英雄气概、血性担当等方面出发,作了生动诠释,给观众以强烈的精神感染与审美享受。

  其次,影片回应了时代的大主题,不仅展示出正能量,更契合了国际发展的主旋律——和平道义、人文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共同价值观。这是文明所趋、人类共愿,更是价值高点。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语境下,国际救援、和平道义、人文关怀、国际反恐以及反核扩散等命题,备受业内人士推崇。从这个视角来看,《红海行动》不仅是一部体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军事大片,也是一部放歌国际道义、人类和平以及应对特殊挑战与威胁的力作。

  从影片呈现方式看,与传统影视作品相鉴,其突出特征在于故事情节演进快速、急促、紧张,镜头语言呈现特写、逼真、强烈、震撼。整部电影从第一组镜头开始到影片结束,基本没给观众“换口气”的机会,牢牢将受众“带进”电影的节奏里。换句话说,就是大影像、快节奏、超写实、强震撼。这也成为本片既叫好又叫座的重要构成。从实际效果看,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再次,影片题材选择体现出其宏大的国际视野。《红海行动》讲述的故事、故事发生地域以及与故事演进相关联的各方要素,均与“国际”相关,属国际化题材。国际化题材就须用国际化视野,要与国际接轨,方有所为。作为现实题材、域外武装救援的军事行动,本片在拍摄制作上,以国际化视野与理念,与国际影视巨制对话,立中国军事大片标杆,显示出不凡的气魄与胆识,在探索实践中国军事影视接轨国际化中,也是不错的尝试。

  此外,影片的特效和高科技制作也让人耳目一新。当下黑科技爆红网络、三屏滚动和海量传播流行。《红海行动》之成功,一定意义上也与其富含的高科技与大制作密不可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制作技术,完成故事现场无法完成的场景设置,达到实拍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是现代影视的创新趋势。

  影片的摄制,不仅充分呈现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军事武器装备,还运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立体成像、超级计算等技术与手段,逼真还原了一个个特别瞬间和影像镜头。

  整部影片背后还贯穿一大理念,便是军民融合的大战略。这一理念和战略不仅在战场建设、平战结合、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等国防军工领域的空间广阔,而且在军事文化、军事影视等军事文艺领域同样大有可为。本片就是在军民融合理念和战略贯穿下的又一成果。

  当然,不可否认,从艺术追求完美与研究角度上说,本片仍有一些改进提升的空间,比如人物塑造上,如何尽量少些类型性、多些典型性;在镜头叙事上,如何少些报告性、多些文学性;在视觉效果上,如何少些血腥性、多些壮美性。再比如,在演进节奏、音响感受上,还可以更完美些,等等。虽如此,在同类题材中,其仍不失为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叫好叫座的创新力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