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产经观察】怀旧食品和饮料不能只靠情怀消费
工人日报—中工网 赵昂
//www.workercn.cn2018-02-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一款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非常红火,而今已经消失多年的老牌饮料,厂商重新生产后在电商平台上高调复活,首批10000箱在3个小时内被卖光。网上甚至出现了倒卖黄牛,原价69元一箱被炒作到150元,许多70后、80后消费者倾囊购买。

  事实上,这样的老牌食品饮料复活后热销并非孤例。之前,类似的朋友圈刷屏产品还有某糕点老字号的羊肉串、某老牌食品企业的汽水和冰淇淋,消费者们在致敬童年的同时,当然也没忘记掏腰包。

  这些产品复活后火热的背后,其实是一代消费者共同的社会心理。童年时,这些定价其实并不高的食品和饮料,在零花钱有限的儿童看来,其实是难得的“奢侈食品”,而市场上同类产品有限,也让这些儿童对相应品牌产品记忆犹新。成年之后,当他们有充足的消费能力时,自然对相应品牌的产品情有独钟。

  不过,除却情怀之外,生产和经营厂商和消费者“粉丝”们必须意识到,在当下市场,与这些怀旧食品和饮料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还有很多,这些儿时时尚的“奢侈食品”,在如今的市场上早已稀松平常。

  不论是食品还是饮料,其在市场上生存都需要高额的投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当消费者们反映这些怀旧食品和饮料供不应求甚至卖断货时,也应当意识到,这说明相应产品的市场投放量有限,或者说,到底市场未来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毕竟,消费者的情怀时间是有限的,抱有情怀的消费者人群也是有限的,并且这些消费者往往集中在某一地域,这与当年的商品供应模式不无关系。

  其实,这些食品和饮料复活之后,口味、定位和性价比与当初并无太多区别,而当年这些品牌没落乃至消失,背后势必有没落或消失的原因。70后、80后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经历了商品市场从限制到放开的全过程,这些商品在后来也经历了其它品牌侵蚀市场份额的过程,并最终退出市场。或者说,如果当年这些食品和饮料能够长期守住市场地位,今天就不会有此番“复活”大戏,而应当是 “长盛不衰”,甚至品牌影响力已经从某一地域扩至全国。

  正因如此,相关企业切莫沉浸在产品热销带来的欣喜中,而是要深入剖析当初产品衰落的原因,从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对当下市场的分析中,找到产品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将其发挥。

  一款真正在市场上卖座的产品,其目标消费群体应当能够超越地域和年龄层局限。当消费者认为,他购买一款食品和饮料不是因为昔日情怀,而认定是一种消费时尚时,我们才能说,这款食品和饮料迎来了真正的回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