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艺 评】春晚:一种年味和仪式
王瑜
//www.workercn.cn2018-02-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一周,年味日渐浓烈,央视春晚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从春晚主持阵容发布,以往熟悉的老面孔不再出现;到连续几次联排不断爆出的新闻和小品关注的当下热点;这些春晚筹备的动态似乎也成为人们进入腊月之后的一项信息“刚需”。

  如今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社会里,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已成为让人困扰之事。人们时刻都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去选择,太多的视频需要去欣赏。譬如最近两年春节期间,单单刷朋友圈和抢红包就够大家忙活一阵的,谁还有工夫真正去看春晚?更不消说像十几二十年前看春晚时那样,不少人都是很投入地从头看到尾,甚至连结束时的片尾字幕都一字不落。如今,这样的场景再难看到。

  是的,在当下这样一个崇尚效率和竞争的时代,物质日渐富足,信息极大丰盈,工作压力前所未有,家庭负担与日俱增,人们普遍感觉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一年的时光仿佛转瞬即逝。似乎还来不及从上一个春节假期中抽离,新的一年又将来临。无怪乎一些人感叹年味一年比一年淡,春晚一年比一年难看。更有甚者大声疾呼干脆取消春晚算了。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每年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却没几个人真正在意和欣赏,何必还劳师动众提早好几个月准备,还连续多次彩排,甚至还要备播,这不是耽误工夫吗?

  看似有理,窃以为其实不然。试想一下,每到春节,我们很多国人不远千山万里,无论乘坐飞机火车还是搭乘长途客车,抑或自驾摩托车,春节一定要赶回家。哪怕只待一天,也一定要与父母和家人团聚。君不见,每到春节前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短时迁徙运动都会重复上演。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前述逻辑,不就是为了见一面吗,何必非要都挤在春节这么一个时间段,平常不也可以回去团聚吗?实在不行,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打开微信视频交流一下不就可以了吗?显然,其中内涵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节日,这可是“过年”。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也是最值得全家守候与呵护的时刻。过年究竟是过什么呢?过的是一种感觉,过的是一种年味,过的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想想大年三十晚上,一大家人围在桌旁,包饺子吃年夜饭,顺带谈谈一年的见闻、亲历和感受,也顺便看看春晚,这种阖家团圆的感觉是不是我们心中最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早已在你我心中根深蒂固?

  这样一看,你可能突然发现,原来春晚就像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和年夜饭一样,不经意间已演变为过年的一部分,幻化为一种绕不过去的乡愁,更成为一种深埋在心底的仪式。因此,我们对于春晚的寄托,或者说是一种希冀,可能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就是能有这样一档节目,让全家人都有理由有机会在过年的时候坐在一起,去围观品评,评头论足,借此互相交流。达成这样的价值足矣,并非一定要拥有怎样的艺术高度或者审美境界。

  换言之,总有一些文化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成形并且沉淀。尤其在快速变动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春晚这种仪式感可能更重于内容。就像腊八节要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夜一样。从1983年开始播出到现在,春晚走过了35年的历程;可以说已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成长记忆当中一道不可缺失的印痕。这道印痕早就牢牢刻上了春节和年味的标签。就像电影界的奥斯卡,抑或音乐界的格莱美。很难想象在全球华人心中的春节仪式中,如果缺了春晚会是什么样子。

  很明显,若没有了春晚,我们过年不仅会少了一些聊天交流的谈资,评论的佐料和批判的靶子,也少了一道文化娱乐的“年夜饭”。从内心深处来看,或许真正缺失的是一种过年的味道,一种早已内化为春节文化的仪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