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谍战片的叙事,在概念和现实之间
欧 阳
//www.workercn.cn2018-01-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朋友知道我推崇《黎明之前》,而作为谍战剧“受害者”,他喜欢《潜伏》,但我觉得《潜伏》有点离谱,这让朋友很是不高兴。

  客观说,我下的结论其实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的。因为离谱的故事和只能在超现实的想象中才能成立的情节、编码等,根本就不允许我看完那部“离谱”的电视剧,所以,俺主观的臆断自然就很难让朋友认同,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大概是因为朋友一直记挂着这段故事,新近专门又挑起了事端:让看看目前正在播出的电视剧《风筝》,“绝对比《黎明之前》出彩。”

  在网络中翻瞧了一下,果然了得,当下收视率第一。于是找来学习了一下。

  坦白说,就看过的剧集而言,确实有很多让人感到惊艳的桥段。

  作为影视外行,我的所指当然不是表演、构图、剪辑之类的技术学问,而是电视剧展示的情节和故事——它确实给我们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画像,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

  有很多年,人们似乎都习惯了老生常谈的概念。那些脑门上贴着标签的好人坏人连幼童不过脑子都能一目了然,但《风筝》所示却是另一番景象。看过该剧的都应该有感触:敌人真的不是无能。按照剧透,且不说“影子”终于完成了辨识出“风筝”的任务,就是宫庶这样次等的反面角色,在正义之师里居然也是罕有对手。 不得不说,敌人太强了,这与旧概念里程式化的演绎完全不同,因之也衬托出了主角,也即是六哥郑耀先的智勇神奇。

  再有就是那帮 “有情有义”、不惜付出生命援救六哥的兄弟们,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固有的形象观念。不说这一层的叙事是不是靠谱,因为信仰,因为兄弟情谊的冲突表现出来的复杂心理,实在是有些虐心。事实上,不止于某个情节,整部电视剧在相关人性的矛盾冲突方面,同我们大脑中存储的、被染色的塑像相较,确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和热衷追求“酷”的谍战片比较起来,在满足幼稚心态的爽和自慰——比如《伪装者》里僵化的形象设计——之外,无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可以说脱离了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概念模式,并且较好地用人物、情节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超越。

  还有一层,是昔日国产影视剧,甚至是文字描述的文学作品中几乎从未提及的,但却更真实、更现实的人物身影。比如“鬼子六”郑耀先。基于双面间谍的身份和心理磨蚀,实质上几乎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达成“正义”的表演,在日常的时光里,心理情绪、行为方式等,其实是很难避免某一方角色扮演优秀的情形,因之,影子韩冰会按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六哥更是心毒手狠,就如他自己所说:在他身上,天使与魔鬼水乳交融……热衷间谍史实故事的都应该知道,在真实且已知的档案里,很多时候成功的间谍往往体现了双面甚至三面的身份,我们从中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多面性——根本不可能是概念化的理想形象。

  此外,这部电视剧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

  不多说了,事实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诉求是萝卜青菜之选,我也没想到个高低好坏。我只是想,不论是不是好看,也不管是不是虚构幻想的作品,如若试图和现实或者历史折射之类的图景关联,那么,就必须有一些人们基于现实,基于那些自己生活以及他人生活现实构建中可以接受的细节,即便是想象的细节也应该如此,也就是那些人们根据日常经验能够接受的东西。

  回过头来看《潜伏》,军统精英们居然对一个莽撞的村姑没有感觉,“韩冰、宫庶”们的敏感不成了笑话吗?

  问题是人们何以会接受那些毫无掩饰地偏向一端的概念,而根本不去探究现实的逻辑?撇开各种被广泛诟病的神剧,就拿人们津津乐道的霍元甲、黄飞鸿之类的叙事来看,不知道人们想过没有,在慰藉疲弱的臆想心理之时,您得到的是何种享受?

  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构建,在幻想的概念建筑和现实的景物之间,何以有那么多人会无意识地跟随阿Q前行?是因为影视(文学)作品的雕琢?还是潜意识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逃避?

  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