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芳华》:一种写作上的新尝试
徐新星
//www.workercn.cn2018-01-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读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一些作品让人“很不舒服”。那是一种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的沉重感、灰暗感以及压抑感,在《扶桑》《天浴》《芳华》等多部作品中,这种感觉可寻可触,尤其强烈。

  最近热映的电影《芳华》让严歌苓及其作品《芳华》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一些人走出影院后又捧起了原著——一部略带自传性质的小说,正如严歌苓所言:“《芳华》可以说是最贴近我自己、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

  笔者以为,与小说最先的书名《你触碰了我》相比,《芳华》的意味更深远。小说里,“芳华”无疑是一个极具反差性、讽刺性和反思性的字眼:在40余年的叙事跨度中,作者将一个看似美好的东西掰开揉碎,展现了特殊时代中刘峰、何小曼、林丁丁、郝淑雯等几位主人翁命运的流转变迁、世态炎凉,细腻而又真切地呈现了那个年代的疤痕、一群人内心的扭曲和压抑,人性的自私甚至残忍,以及作者的感怀与自省。

  小说着墨最多的当属刘峰和何小曼。没有绝对完美的时代,也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出现了刘峰这样一个虽相貌平平但又不可或缺的“活雷锋”,作者的刻画非常细腻,成功塑造了一个“好得缺乏人性”的模范标兵。然而,在“触摸事件”中,林丁丁的一声大叫让刘峰的“人设”崩塌,给周围的人带来幻灭感。不仅如此,“触摸事件”导致的“癌变”还迅速扩大化,并直接影响了刘峰的命运。

  同时,作者对于何小曼也是倾注了心血。这是一个“拖油瓶”“苦命女”,一个处处不被善待的人,遇到刘峰后,她感受到了残酷人性中的一缕阳光,“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一眷恋或者说是伏笔,两条线有了交集,小说后面出现的何小曼陪刘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等情节也就合情合理。

  整体上讲,跟严歌苓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芳华》的叙事结构较为繁复,有着不少看似强行打断叙事进程和节奏的絮叨,而这可能正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种新尝试。就《芳华》来说,它体现的是作者在叙述者和“我”之间的游离、切换,在虚虚实实之间,作者将一切进行了合理而又巧妙的安排,促进了理性与感性的对话,让故事更有可信度、穿透力,也使得对于人性的探讨与追思达到另一个深度和高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