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 赵春青
中国早已是制笔大国,但大量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依赖进口,这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尴尬。“笔尖钢”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切。太钢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笔尖钢”的尴尬,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2017年初,经过无数次艰辛的攻关之后,太钢“笔尖钢”面世,引起国内外一片震惊。
“笔尖钢”的研制成功,表面上看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本能反应,其实背后的支撑是创新。
多年来,创新已经成为太钢重要的企业文化,也是其竞争力的源泉。
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应该有针对性地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需求。客户的不满意、不如意实际上是企业创新的方向。正因此,太钢不断完善产、销、研、用协同运营机制,促进生产、营销、研发和用户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由营销经理和技术经理组成的“双经理制”团队优势,推动服务用户、抢占市场的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不断强化“先期介入”营销模式,深度参与到下游用户设计、研发、使用的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瞄准未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攻克难题,是企业创新的路径和方式。太钢有10多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攻关团队,随时跟踪国内外重大项目,有16个科研实验室和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承接国家和省级诸多重大科研项目,用心用力解决好国家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装备方面的重大难题,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集聚,创新才能水到渠成。多年来,太钢一直倡导“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命题承包制,科技人员自由组阁、自主选题、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实行即时激励,项目攻关成功一个,奖励一个;推动“蓝领创新”工程,形成全员创新、迎接挑战的氛围;完善分配机制,让贡献与收入相称。而除了调动创新人才、一线工人的积极性,太钢还在各层级领导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力争使他们成为创新要素的整合者,创新活动的组织、推动者。
科技创新既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在每一个行业都应该有一批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且,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材料上、产品上的“硬件”创新,还应该包括企业管理上、经营理念上、用人机制上的“软件”创新。
创新可以更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创新不息,企业成长、发展不止。
钟经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2014-03-03 |
深圳特区报:培育无处不在的标准意识 2014-06-11 |
金 备:“对账销账”是一种创新工作法 2014-06-12 |
风 平:军训绕不过的观念冲撞 2014-08-29 |
激发“创业国度”的内生动力 2015-04-30 |
“文化小康”服务“全面小康” 2016-03-04 |
中工时评:唤回工匠精神,咋办? 2016-04-26 |
两种企业管理文化的对决 2016-06-06 |
员工“跳槽”企业纠结 2016-09-27 |
新型智库要架好“四梁”立好“八柱” 2017-11-16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