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打工路上】打通劳动保障梗阻从用工不冒名开始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7-09-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动者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入职,发生工伤后无法获赔,显然是种无奈;工伤后被企业将姓名“掉包”后索赔无望,更有几分不甘。无论劳动者还是企业自身,对真实身份信息的嫌弃与畏惧背后,双方其实都有着各自的苦衷,而一旦弄巧成拙,终将成为一场利益的“双输”。

  对劳动者来说,冒用他人身份务工的动机,或是自身条件不满足年龄、学历等应聘条件,便冒用他人信息以达到用工方要求,或是自身有其他方面的顾忌,期待可以用隐姓埋名的方式实现务工的目的。而于企业而言,忽悠工伤劳动者换身份,多因企业为节省用工成本,平日里为劳动者少缴或压根未缴纳过工伤保险,一旦员工发生工伤,就妄图通过让其冒名其他有保险的劳动者前去就医。如此一来,便可成功通过骗保的方式,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其实,类似冒名用工事件在很多地方都曾上演。为避免类似尴尬再次发生,还得从各方冒名的动机和源头出发。首先,劳动者要摆正求职心态,切忌为了得到工作机会而丧失原则和底线,甚至用造假等失信行为来迎合用工方。须知,劳动者求职过程中的不诚信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轻则日后被揭发,染上道德污点。重则成为未来维权路上的绊脚石,最终为谎言付出巨大代价。

  其次,企业也应有正确的用人观,在录用环节认真核实劳动者身份信息,这不仅是为劳动者享有相应权益而提供必要的保护,更是企业自身用工安全的保障。毕竟如果员工来路不明,企业用着也不踏实。有朝一日东窗事发,企业应对处理起来,也会增加不少困难。此外,企业在为劳动者缴纳各类必要的保险方面,也要摒弃“偷工减料”的短视思维。对企业来说,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短期看确实让企业的腰包瘪了一些,但从长远看,却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不仅可以为工伤职工的权益兜底,让劳动者收获满满的安全感,更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分散企业风险,也间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格外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各项规范和措施也日臻完善。新的规范和措施相继建立,既有的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就拿《工伤保险条例》来说,自其从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历了多次修订和调整,尽可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企业和劳动者的现实需求相吻合。然而,制度的优越性并不能掩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瑕疵,譬如用工时不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企业谎报从业人数、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做法,往往让本应属于劳动者的权益打了水漂。因此,再好的制度,如果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真正惠及对象群体,不仅是相关人群的损失,对制度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遗憾。

  打通劳动保障梗阻,充分释放各项制度的善意,用工不冒名只是第一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劳动保障领域,各种阻碍制度从纸面走向现实的花样和变种或将仍会层出不穷,这也为各方提出了更高要求——职能部门在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上要力求更严格严谨,让执行过程少一些节外生枝的可能和空间;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要加强对劳动者劳动保障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维权意识;同时各类企业和用工方也要努力升级、更新用工理念,规范用工细节,使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双赢观”成为普遍的价值认同;此外,各级劳动保障和监察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和震慑力度,做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瞭望者”和“把关人”,确保各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无机可乘、无缝可钻,让劳动者在获得、享有权益的过程中,多一些名正言顺,少一些后顾之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