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高谈阔论】高大且美丽的书店不是书的“杀手”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7-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纸质书和实体书店的日子都过得不错。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总规模同比增长12.30%,在纸媒陷入衰退的时候,纸质书的销量反而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几年前,实体书店被断定必死无疑,但几年过去了,许多实体书店死了,更多的实体书店却开张了,实体书店的数量不减反增。

  新生的实体书店,以大型商场为驻地,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这些书店大多豪华而美丽——店面巨大,超过1000平方米是标配,不少甚至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书店的设计和装修也颇为讲究,店面宽敞,灯光明亮,造型争奇斗艳。北京的言几又书店,屋顶被设计成浩瀚星空的模样;成都的言几又书店,活动区有一整面墙的书。当然,这些书,并不用于销售,也不借阅,就是一个背景墙,非常有利于网友拍照,然后发朋友圈,效果据说非常震撼,看起来无比高大上。

  豪华而美丽,并非这些书店的全部。和传统书店相比,他们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卖书不再是主要任务,文创产品、专题讲座、手工艺品、咖啡和茶……这些和书关系不大的东西反而成为书店营销的支柱,在这里,书更多的成为一种背景,书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买书看书——北京著名的单向街书店干脆直接就叫“空间”,名字里边甚至就没有出现“书店”字样。

  这看起来很商业,很庸俗,有情怀的人或喜欢怀旧的人就有点受不了啦。书店怎么能不卖书呢?卖书的店员怎能不爱书呢?有论者就振臂疾呼,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杀死了书。资本青睐书店,是一种精明的生意,并不是书和作家的福音。

  的确,如今书店的玩法让真正的爱书人有点不好接受。对于这些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来说,书似乎是被“利用”了,对于那些逛书店的人,他们似乎是也附庸风雅多于真正的爱书读书,但我的想法是,即使是被利用,也应该好过被冷落。即使是附庸风雅流连书海,也总是好过下意识地翻动手机。再说,“被利用”,也不一定让人感觉吃亏。如果高大且美丽的书店,让商场沾点书香,让爱书人有个舒适的好去处,让传统的书店实现重生,那我倒觉得这件事没有什么不好。

  没有人规定书店只能卖书,也没有人要求到书店一定要买书。读书是世上最公平的事,如果某些人通过逛高大而美丽的书店,变得爱看书,那岂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即使他到书店只是寻找一种消费体验,甚至变成一种炫耀,那也似乎并无不妥,至少不应被耻笑。读书热,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全社会对于书有一种基本的尊重和敬意。古人说的“敬惜字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书店变得高大且美丽,是时代使然。也许,它只是换了一个生态,一个活法而已。过去,谁也想不到书店会变成这个样子,同样道理,我们也无法想象,更远的未来,书店是个什么样子。过去的书店功能单一,因为那时读书是很单纯、很私人的事,那时的人对于读书也有一种天然的饥渴(因为求知欲被压抑已久),现在,读书不再是一种需要和本能,读书也不纯然是个体的事情,而有了社交属性,因此,书店开成“大书房”“文化空间”的样子,其实也是顺理成章,反应了读书方式和文化生活的变迁。

  说实在的,我有时也怀念当年逛“风入松”的感觉,但时代不一样了,在今天开书店,仅靠情怀,仅靠对书的挚爱,是不够的。书店本质上是一种生意,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书店的生态越来越融合化、复合化、多元化,是一种大势所趋。只卖书的传统书店,依然会存在,但它们的价值正在于“非主流”,喜欢怀旧和讲情怀的人,不妨去传统书店,但似乎犯不着对新式书店痛心疾首。

  在当下,能够杀死书的东西很多,但一定不是那些高大且美丽的书店。高大且美丽的书店,非但不会杀死书,而且还能让书受益,它不是书的“杀手”,而是书和爱书人的朋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