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高谈阔论】让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6-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读书热在回归。”同事兴奋地对我说。

  理由是全国各地举办的读书活动如火如荼,几乎每个省每个市都有,书展、读书月、读书季、读书夏令营、读书交流会……品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我却不敢那么乐观,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感觉不到这种回归:地铁里安静地看纸质书的人还是异类,大多数都在刷屏,当然也有看电子书的,但利用手机娱乐的还是占绝大多数。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挤地铁已经很累了,娱乐似乎是更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我想说的不过是:活动是活动,日常是日常,当读书不再由政府或社会推动,而成为家庭和个人的自觉选择时,那时再讨论读书热,可能更靠谱。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读书活动,出版业更没有如今那么繁荣。但读书,却是大家的自觉选择。彼时流行一句铿锵有力的话,叫做“把十年浩劫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夺回来干什么?读书,学习。那才是真正的全民阅读。读书不热都不行。

  最新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我们离真正的读书热还很远。据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2013年,韩国人均阅读量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根据本次调查成果,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6.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45.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可见,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自我认知,我们都不敢说,如今的中国是一个爱读书的国度。

  或许有人会说,不爱读书又怎么了?不是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吗?

  当然可以。生活中,不爱读书却活得“有滋有味”的也的确大有人在,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应该倡导的活法。读书(尤其是日常性的非功利性的阅读),的确看起来和财富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没有关联,但读书可以静心、可以养性,能去躁,亦能免俗,读书还能令人更通达,更平和,更从容,更大气。读书的好处就像梨的滋味,非得自己尝一口不可,所谓“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当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不仅会增强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读书一事,小乎哉?不小也。

  也正因如此,全民阅读在今天变成了一项国家战略,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在当下是一项政府重视,社会推动和群众支持,功在长远的工程,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关键还是要尊重阅读的基本规律,尊重人的自主性,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要淡化活动的集中性和形式性,发挥家庭、校园等社会细胞的作用。阅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日常和个人,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才是阅读的根本,万不可本末倒置。

  自然,当阅读还未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亦不必为推广阅读而感到悲哀。阅读,不是吃饭睡觉这样的本能,而需后天习得和养成,因此,我们才需要倡导全民阅读而非“全民吃饭”。阅读,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他人的引领,需要爱书人的交流和传递,因此阅读推广和阅读分享才应运而生。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多变,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里,阅读已经不再是一件纯粹私人化的行为,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倡导、推动和努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有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们今天为全民阅读所做的一切努力,又何尝不是如此。

  真正的阅读,理想的阅读,其实就是灵魂之间的对话,读者和作者的对话。现在的各种推广和交流活动,则又加上了爱书人之间的对话。读书,让灵魂的唤醒成为可能——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直至唤醒更多的灵魂,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不就是这样的美妙图景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