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网红运动”还能红多久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4-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粉丝来了,他们大多有着青春靓丽的面庞,举着各式小牌子,尖叫、呐喊、唱歌,把赛场变成了演唱会。据说他们赛后还要跟踪偶像到酒店,目的不过是多看偶像几眼。

  老实讲,这样的场景,大多数国人并不习惯,真正懂球的球迷看着可能有些不屑,但这就是现实。自里约奥运会以降,乒乓球运动在中国成了一项网红运动,几乎每名优秀的国手都有粉丝,从丁宁的“叮当”、刘诗雯的“蜜枣”、马龙的“火龙果”、张继科的“蝌蚪”,到年轻小将林高远的“高乐高”、周雨的“雨伞”、陈梦的“柠檬”……不仅如此,教练也顺带着成为网红,总教练刘国梁不仅不拒绝成为“网红”,而且还主动开微博,积极回应粉丝的关注。对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生的一切,这个“不懂球的胖子”(另一个绰号叫“刘月半”)看起来很受用。刚刚落幕的无锡亚锦赛,因为张继科的超高人气,另一位资深教练肖战也悄然走红。他刚下飞机,就收到粉丝的鲜花和礼物,比赛观众席上则挂着“一声肖爸,一生肖爸”等温情横幅,这也让硬汉肖战颇为动情,“感动到无法用语言形容”。

  国球正在进行第三次创业,推广乒乓球是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此情势下,粉丝来了,乃天赐良机,国乒求之不得,自会以极大的诚意和善意去“配合”和回报粉丝们的热爱。说它是一种双赢,也并不过分。

  当然,大家也心知肚明,这些粉丝就是冲着偶像的人来的,平时基本上也不打乒乓球。但他们一定会关注乒乓球,这无疑会提升乒乓球运动在年轻人心中的位置,有利于改变乒乓球“中老年运动”的形象。就像刘国梁说的,“我们既需要打球的球迷,也需要不打球、但能够欣赏乒乓球比赛的球迷。”粉丝,就是这些爱屋及乌,最终能够学会欣赏乒乓球比赛的特殊球迷。

  而从粉丝们在赛场上的表现看,他们不仅有很强的纪律性,专业性也不差,不会干扰球员比赛(这种情形在所谓铁杆球迷身上反而容易出现)。他们的胜负观更豁达,球员在失利后,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比如张继科失利后,全场粉丝为他唱歌)。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体育比赛中,只会给比赛加分。我们不仅不应嘲笑,而且还理当为粉丝们点赞。

  “粉丝”的介入,“网红”推动项目,是中国体育的新态势,未来或许会成为新常态。它不仅会提高体育的社会关注度,也会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从运动员的角度,粉丝团的存在,会让他们格外重视自己“社会人”和公众人物的存在,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变革,体育的娱乐功能将日益彰显,“粉丝”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问题当然也有,比如粉丝的素质良莠不齐,他们某些不理性的行为很容易给运动员造成困扰。国乒此前就发生过不同选手粉丝之间互撕的新闻,以致刘国梁不得不出面澄清和“摆平”。再比如粉丝的热情,一方面会激发运动员的斗志,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运动员的管理带来问题。竞技体育需要选手的专注和投入,而和粉丝的互动难免会挤占运动员的精力和时间,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运动员必须做好的功课。

  现代体育和娱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娱结合是大趋势,但体育和娱乐各有各的诉求,且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因此,体育不应“娱乐至死”。竞技体育终究是要靠成绩说话的,国乒成为网红,首先还是因为他们成绩好;其次,才是因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承认这一点,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否则,粉丝来了,也会走,“网红运动”最终也会昙花一现。

  “我是职业运动员,我不是什么表情包,我也不是供人娱乐的猴子。”这是傅园慧在最近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上说的一番话,有点刺激,但非常实在。把这句话也送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国乒队员们。他们可以不在意那枚不小心丢掉的亚锦赛女单金牌,但也希望他们珍惜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永远不要成为那只“供人娱乐的猴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