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三好学生”像个预设的模子,不评也罢
欧阳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继浙江、河北、吉林、广东等地区教育改革清理加分方案之后,据称为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北京市近期也出台取消了多个加分项目的措施,除涉及杂七杂八的“竞赛”优胜者外,“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也在取消之列。

  客观说,大家可能并不关心是不是能够“减少和规范”加分事项,因为取消加分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不再是加分项目,那么相关的“荣誉”评选还会吸引人吗?或者说,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是不是还有兴趣去争取“荣誉”呢?

  教育本身是一项从长计议的工程。长远考虑,很难对此类急功近利的想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撇开因为“牟利”而在荣誉争取中衍生出的各种手段——比如某师范大学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亲缘人士的权力和财力明显助益学子荣誉的获得”,因为加分的吸引力归零,舍弃争当“三好”、“优秀”,甚至取消评选的呼声自然而然地就浮出了水面。

  猛然一看,如此直截了当的声音显然太过功利,有损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而化之地想想,似乎确实存在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可是,一旦仔细分析这种理论上的“感觉”,实际上情形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从直观的感觉出发,“三好”给出的是一个综合评价,疑问是我们如何占有客观的标准去评判。就说思想品德好吧,这实际上是一个理念化的概念,被赋予了完美的尺度,当用这个无暇的模子去裁量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很难找到合体的身型。退而求其次,在平凡中择优当是适当选择,只是面对鲜活的个体,比如说一个敢做敢为的人和一个文弱听话的人,该用何种标准去评价谁更优秀呢?安分守己的人不一定是负责任的人,要甄选出大家服膺的模范恐怕很难,这里还尚未涉及学子和教师的主观倾向。再看客观一点的学习好,基于现在的考试体制,有创造力的“叛逆”成绩未必好:学习好是学习能力,而不是考试成绩。

  当然,事情不是那么绝对,相信总是可以选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遗憾的是,即便没有“加分”之类的推力,我们也人为地将多数人置放到了“不优秀”的境地,这就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了。就教育本身来说,至少应该激发出每个人的自信和活力,科学家、部长什么的未来理想不说,现实看清华、北大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考取的,看看那些如马云般的富豪,或者大学都上不了,从北漂跻身杰出演员的家伙,模式化“优秀”的说服力就不是打折扣的问题了。更糟的是,理想、规范的预设标准如果真的有诱导作用,人分三六九等的排队带来等级化思维不说,还会抑制学童们本该充分展示的个性发展,进而可能摧毁不少孩子的自信。

  对更多的人来说,做一名普通的厨子,当一个娴熟的机械师,更或者成为一名快乐的快递员……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但是“三好”扭曲了学童的心理预期。从幼童到青年,学校应该传递的知识除了公平之外,更应该输入对人、对社会、对环境和事件的判断能力,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学会辨识对错比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更重要,尤其是当下的现实环境和我们所谓的“对错”严重偏离的时候,更是如此。

  诚然,荣誉观念的确立是必须的,只是真正的荣誉应该是超越自我的升华,不仅不关涉精神层面之外的期许,更不是考试成绩般人与人之间的驯化比拼,一个“霸气”者可能会为保护同学毅然出手,而貌似循规蹈矩的人也会是“告密者”,世事并不绝对。如果一定要用某个模子去圈定“三好”,那些希望培养出乔布斯的老师大多都会后悔: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乔布斯”都不是“思想品德”好的人。

  “三好”就像个预先设定的模子,之前的争当就实利策略而言,很难说还剩下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荣誉激励作用,既然取消了加分,试图让人变成某种类型的做法还是止步为好,不评也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