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点评
//www.workercn.cn2014-02-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民间博物馆面临无源之渴

    免费时代如何生存待破解

    据广州日报 上海多伦路曾因聚集10余家民间博物馆而知名,但是目前这些博物馆要么已经搬走,要么将场地外租以赚取租金,仅余一家在苦苦支撑。

    据这家民间博物馆馆主介绍,没有收入来源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因为公办博物馆已经免费,游客们更不会掏钱来看规模更小的民间博物馆。为了开下去,他不仅节衣缩食,还搭上了自己20多本书的稿酬。

    背景:位于虹口区、修建于1912年的多伦路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地标。鲁迅、茅盾、丁玲、陈望道、王造时等文化名人均曾居住于多伦路周边地区,当时上海文化领域名人经常聚集于此地进行交流,至今多伦路201弄2号还留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与纪念馆。

    声音: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民间博物馆大多是靠藏家一己之力来收藏和保管。资金来源有限,博物馆的功能不完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应该具备教育、保管、展览、研究四大功能,而大多的民间博物馆只有保管的功能,随着收藏家本身年纪变大,会逐渐力不从心,这些因素导致一些民间博物馆逐渐走向衰落。

    观点: 在发达国家,许多知名博物馆的最初发起者、筹资者和藏品提供者其实就是个人。这些博物馆,从最初以个人藏品为主的“家族博物馆”发展壮大为业内知名的大型博物馆,主要依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博物馆基金会运作机制。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既有家族产业的稳定支出,也有其它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而这一整套运营机制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之护航。并且,政府也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私人博物馆,给予一定的扶持。最终,这些私人博物馆陈列的不仅是家族的往昔辉煌,而是为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平台。对通过免费开放,对外办展增加自身的影响力。

    中国的民间博物馆刚刚处于萌芽阶段,一方面是创办人资金不足,藏品相对简陋,起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相应法规和运营机制的缺失,使得这些民间博物馆的“后劲”不足。在博物馆免费时代,民间博物馆如何生存,如何传承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值得社会各界去思考。

    热门影片遭遇“偷票房”

    “潜规则”不该被纵容

    据光明日报 虽然春节档期已过,但是热门影片真实票房数字到底是多少,依旧不明不白。原来,一些热门影片被“偷票房”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而且也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票根,自己明明看的是某部影片,可是影院出具的票上却显示着另一部影片的名字。

    背景:“偷票房”,是指把某部电影票的票房转移到其它影片上,或者被影院自己“吞掉”,前者往往是发行方与放映方相互“勾结”,共同牟利;后者则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与发行方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影院售出的电影票必须是通过经备案许可的计算机售票系统打印的电脑票,电脑票上的票价、影片片名必须与观众实际支付的票价和观看的片名一致。

    声音:中国电影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长期以来,“偷票房”因其利益关系复杂、惩罚力度不大,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损害了制片方的利益,还严重阻碍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偷票房”的利益诱惑巨大,因此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影院,“偷票房”之风尤其严重。

    观点:“偷票房”作为“地球人都知道”的行业“潜规则”,之所以上有文件,却依然屡禁难止,一方面的确是查处不力,另一方面则是制片方和院线均有难言之隐。

    电影票房采取的是分账模式,制片方和影院按照比例分配票房收入,相对而言,影院从票房收入中拿走了“大头”,而留给制片方的是“小头”。一些难以收回成本的制片方,便不得不与放映方勾结,吞下本该分给别人的票房。

    不过,现在放映方的日子也不好过,到了2013年底,全国影院共有银幕1.76万余块。影院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加之房租、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许多影院甚至出现了“爆米花的利润高于影片放映”的情形,不得不出下策吞掉本该属于制片方的分成。如不能完善当下的影院运作机制和分账模式,利诱之下,“偷票房”恐难以绝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