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哀悼,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全国哀悼,为了更好地前行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0-04-04 10:14:24  来源:光明日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时,我们迎来了追思怀远的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4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从上午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慎终追远,民归德厚。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故人的祭奠和思念,对礼俗社会人伦情感的尊重,因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祭祀先人,是中国传统社会“敦伦尽分”的环节,也是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不可或缺的功能。

  清明祭奠先人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但祭祀的方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往年不同,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虽然当前国内疫情传播被基本阻断,但境外疫情仍在疯狂肆虐,无症状感染者等国内疫情防控的不确定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民政部和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广网络祭扫等非现场祭扫方式,减少人员聚集,这是为了公共安全的理性倡议,得到了各地群众的自觉支持。

  清明节不仅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现代社会交通和信息高度发达,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早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推动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化转变。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绿色殡葬,提倡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络遥祭等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祭祀先人。在消除山火等风险隐患的同时,也建构和重塑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节日仪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比于清明祭扫烧纸燃鞭等传统习俗,用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更接近清明节的本来含义。祭奠先人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是接受一种孝亲感恩的伦理熏陶;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清明节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文化锻造。

  在这次巨大的疫情灾难面前,不少家庭失去了至亲,更让人感念的是还有一大批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他们以“逆行”践行使命,用生命守护生命。我们虔诚祭奠所有在这场战疫中逝去的英灵,同时也衷心祈愿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从疫情的阴影和恐慌中走出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收拾行装,重新出发。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清明节除了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外,同时还有踏青游春的文化内涵,古人也曾留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经典诗句。气清景明,万物萌发,这是生命轮回的节令启迪,正像这段时间我们常用来相互告慰和勉励的那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本报评论员)

编辑:迟语洋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 中工时评:借口疫情严重搞就业歧视,绝不容许!

    疫情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短期的,但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则是永恒的。某些地方和企业以疫情严重为借口做出就业歧视的荒唐行为,从小我方面而言是过度的应急反应;从大我方面而言,是损害战“疫”大局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德违法行为。对此,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迅速纠正,严肃查处。

  • 中工时评:积极有序推进抗疫一线职工疗休养

    目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援汉医疗队开始回撤,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交通卡口和防疫检查站陆续撤销,不少景点有条件恢复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工会也开始恢复本年度的职工疗休养计划,例如杭州市总工会组织100名坚守社区防疫一线的职工走进余杭大径山开展疗养。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