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为了共同的梦想不断奋进-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光明日报:为了共同的梦想不断奋进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19-03-28 08:52:53  来源:光明日报

  1959年的西藏,春光格外明媚。这一年之前,在静静矗立、万古不易的雪域高原上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一边是奢侈华贵的庄园贵族豪宅,另一边是终年不见阳光、低矮拥挤的农奴牢笼。这一年,西藏民主改革席卷大地。千百年来佝偻身躯、终年苦作的农奴们挺直腰板站了起来,走进那些曾令他们望而生畏的高墙大院,自由而平等地探讨如何实现美好未来。从容、自信,是藏民们的新气象;勃发、奋进,是这片土地的新标签。

  人是历史的主体,人同样也是考察文明进步的标尺。波澜壮阔的西藏民主改革,其意义也在于所有人的全方位解放和旧时代的彻底消亡。正如恩格斯所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这场肉体上的解放,让百万农奴得到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的权利”;这同样也是一场精神和灵魂上的解放,贵族和老爷们从平庸与享乐的世界中走了出来,与曾经自私怯懦、荒淫无力的自己诀别,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解。

  平等与自由,也意味着对共同家园的责任与义务。“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0载春秋逝去,希望逐步变为现实,雪域乐章下硕果盈枝,西藏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全面进步,各项事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西藏人口从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37万,人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8.2岁,文化建设空前繁荣,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和保护。不仅如此,西藏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布局高原生物、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七大产业”,明确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朴素总结,更是对历史规律的高度精炼。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创造人间奇迹。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一条条现代化“天路”的建成,不仅打通了物质交换的渠道,从贫瘠走向富足,更成为雪域高原人民拥抱世界的通途;多布、果多等水电站建成投运,昌都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建成投运……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广泛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各族人民,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央确定了关怀支持西藏的24个重大项目,“十三五”规划项目增加到197个,投资增加到3807亿元……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才能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也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10周年。在雪域春好之时,我们隆重纪念,不仅是为了“显明当世”,更是为了“为后世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努力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