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光明日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黄一兵
2018-10-15 09:42:1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自10月8日开播以来,引起持续关注和热烈反响。人们在新样态中诠释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学习经典——拉近了经典与现实的距离,也拉近了经典与人心的距离。先进理论在经典文化的滋润中,展现了中国气派;经典文化在先进理论的升华中,焕发了生机活力。

  我有幸以思想解读人的身份参加了这档特别节目的拍摄制作。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更是一次难得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触良多。

  先进理论与古代典籍源流相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节目说典、解典、化典,掬起一汪“源头活水”;说理、解理、化理,引来润物清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思接古今,典理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句话清晰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把五千年历史与当代科学理论贯通起来,使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之中,理论就有了底气,文化就有了生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博大精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历史和实践都表明,理论离不开优秀历史文化的滋养,文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之所以能够展现文化自信和民族气质,就是始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推陈出新。

  “中国故事”与“中国智慧”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讲故事,节目里就讲了很多故事。童恢善治,“一夫得情,千室鸣弦”;刘宠爱民,“一钱太守”,千古流芳;苏轼立志,追寻先贤,志趣高远;范滂取义,母随儿志,感天动地。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诗词歌赋,内中都镶嵌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这些故事通俗晓畅、情景交融,汇通了一代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毕竟,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没有一种技巧,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当然,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情,更是这些故事背后的“中国智慧”。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如革故鼎新、与时倶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故事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故事中所呈现的道德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从这种意义上看,一部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就是一部中国人的智慧典籍。

  当代楷模与古圣先贤交相辉映。经典总是由人来创造的,这档节目讲创造经典的人,也讲传承经典的人,扬浩然正气,育君子之风。中华文化强调价值理念,追求道德崇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从“人民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从“四有”书记谷文昌到“草鞋”书记杨善洲,当代楷模以自己的高尚品质标识了民族精神新的高度;从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到心系百姓的郑板桥,从嫉恶如仇的杜甫到两袖清风的于谦,古圣先贤以自己的冰玉情怀写下了民族精神的华彩篇章。领会人民领袖与当代楷模、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我们感受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伟岸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取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精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家风传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谆谆告诫。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像一泓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情感,也像一场风暴激励着我们的壮志豪情,更像一种洗礼坚定着我们的理想信念。

  参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读传诵经典,我真切地感到,这是一次“回家”之旅,更是一次“信心”之旅。这种解读牵引着我们重回精神家园,找寻我们的灵魂和根脉;更激励着我们坚定地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地走向未来。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 厚积薄发迎来公路蝶变

    从上世纪80年代投身交通运输事业,到2009年退休;从陕西省交通厅计划处副处长,到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全身心投入公路建设,到深度参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 李蓓:用“透视眼”为战鹰探伤

    人物小传:李蓓,航利集团压气机故障检查员,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技术能手。曾荣获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工厂“三八红旗手”“质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若非这身蓝色工装,你很难将李蓓和工匠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 千里追逃,让行贿人寸步难行

    “他不在的日子,我整天做噩梦,担心丈夫在缅甸吸毒、赌钱,害怕他被人陷害。这样的日子算是熬到了头,他回来了今年7月24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外逃人员程志友在中缅边境的打洛口岸被顺利交接入境。这是该市监察体制改革后,首个在境外被抓获的行贿犯罪嫌疑人。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