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降杠杆不单指降低资产负债率
崔也光 齐 英
//www.workercn.cn2018-06-22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简单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为标准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高杠杆、高风险,反而有可能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体现。因此,资产负债率不能作为衡量企业杠杆水平的唯一标准,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指标,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控制线、警戒线、指导线标准,合理确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标任务,建立降杠杆的约束机制

  当前,去杠杆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总资产)是衡量杠杆率的一个常用指标,通常情况下,该指标越高,意味着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债务风险越大。不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杠杆水平的唯一评价指标,无法完全代表企业真实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极容易产生误导。

  一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可能被高估。近年来,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即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条件下和自愿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可能远低于账面价值,导致偿债能力被高估,掩盖了企业实际的债务风险。

  二是金融资产价值具有顺周期性,导致债务风险增大。经济繁荣时,价格上升,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扩张,负债一般保持稳定,使得资产负债率相对降低,形成“资产价格上涨—资产负债率下降—借贷增加”的资产负债表放大机制,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被高估。一旦经济衰退,资产价格发生逆转,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就会大幅减少,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

  三是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导致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长期性的,企业中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导致企业可能没有充足的经营现金流来偿还利息和到期债务,存在流动性风险。

  可见,简单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为标准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评估企业杠杆率要全面考察企业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这就要求既要分析资产负债率这个因素,还要综合用好“1+5”评价指标,注意考察债务结构、现金流量和资产质量等5种因素。

  首先是债务的性质,即预收账款占比。有些企业的预收款,如共享单车押金、房地产企业的预收款等,虽然属于企业负债,但不需要付利息,甚至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掌控力,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其次是债务的期限,即中长期债务占比。由于中长期负债不需当年偿付本金,有利于缓解企业流动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准资本功能。

  第三是债务的弹性,即应付债券占比。有些债务,比如银行贷款,能够展期,可以减少企业的压力;有一些债务,比如债券,还款刚性较大,到期就要还本付息,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

  第四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即现金流动负债占比。通过分析企业流动负债的质量和构成,关注经营现金流等,可以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第五是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即“两金”(应收款占用的资金和存货占用的资金)占流动资产比例。“两金”占比过快增长,会极大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

  笔者在对一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实际调研时发现,从2015年到2016年,这家公司虽然资产负债率同比增加,但预收账款占比也大幅增加,表明企业对市场掌控力大幅提升。而且,公司中长期债务占比上升,应付债券占比下降,减轻了企业短期债务偿还的压力,减少了刚性债务的比例,其现金流动负债占比由负转正,产生了更多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提升了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两金”占流动资产比率大幅下降,表明企业经营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提高,缓解了流动性风险,稳定了日常经营。

  从上述实例可看出,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高杠杆、高风险,反而很可能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体现。因此,资产负债率不能作为衡量企业杠杆水平的唯一标准,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多种指标。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控制线、警戒线、指导线标准,合理确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标任务,建立降杠杆的约束机制。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