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回应重大政务舆情,贵在坦诚相待
邓辉林
//www.workercn.cn2018-04-26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在回应重大政务舆情时,坦诚、积极的态度是“本”和“道”,回应之策是“末”和“术”。换个说法说,政府部门回应民众关切的态度是第一位的,策略和办法是由态度决定的。

  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其中明确规定:“对重大政务舆情处置不得力、回应不妥当、报告不及时的涉事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予以通报批评或约谈整改”。

  对回应政务舆情不力者,国务院早就发出“预警”。2016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回应政务舆情的时限作出规定,并对回应政务舆情不力者规定了罚则。

  对政务舆情回应不力进行问责,是汲取以往教训后的应对之举。前些年,人民网曾在每个季度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其中排名靠后的几乎都成为应对舆情的反面教材,如2010年第一季度,贵州省安顺市警察开枪致人死亡案、山西省问题疫苗事件,因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被上述排行榜给以红色示警。

  对政务舆情回应不力,对政府的公信力是一种伤害。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少数地方不能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疑虑或诉求,采取“捂盖子”“打马虎眼”等办法应付,把零星的议论拖成汹涌的舆情,把小问题拖成大事件,与现代政府形象相去甚远,也在无形中辜负了民众的信任。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回应重大政务舆情显然不缺少办法,缺的是坦诚的态度。现代政府是服务政府,当民众有关切、有疑虑,政府应当及时释疑解惑,为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好服务工作。除了涉及国家机密、重大商业机密等事项之外,政府在回应民众关切时就应该不遮不掩。以透明坦诚的态度回应民众,这是一种起码的行政伦理,也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政府公信力,赢得民众信服。

  可以说,在回应重大政务舆情时,坦诚、积极的态度是“本”和“道”,回应之策是“末”和“术”。换个说法说,政府部门回应民众关切的态度是第一位的,策略和办法是由态度决定的。

  坦诚面对民众,就能甄选出适合的回应主体。在以往有的舆情热点事件发生后,出现了“发言的不负责,负责的不发言”的情况,以致有关部门人员面对记者提问只能三缄其口,使新闻发布会草草收场。只要有关部门心中坦荡,不打算遮盖、隐瞒实情,就能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说话”,让政府部门中实际“管事”、说话“管用”的人出面向民众做好解释引导工作。

  回应民众关切,贵在准确、全面。民众需要知道完整的真相,而不是扭曲的事实,也不是选择性发布的信息。2012年深圳“5·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深圳交警部门召开了多场新闻发布会,以深入调查的结果回应网民“揪”出的所有疑点,使舆情应对成为正面典型,关键就在于发布的信息准确而全面,使民众的疑虑冰消雪释。

  一位观察者说:“把知情权还给民众,天塌不下来。”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说得还不够彻底,因为保障民众的知情权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应当无条件执行的。反过来说,只要政府部门坦诚、积极面对民众,在第一时间回应民众的疑虑和诉求,就定能赢得民众信任,又何须走到“对回应政务舆情不力者问责”这一步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