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从《敦刻尔克》看民船动员
//www.workercn.cn2017-09-21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越是海军强国,越是重视民船动员

  日前,战争大片《敦刻尔克》登陆各大影院,引发热议。影片中,一艘名为“月光石”号的民用小船,风头盖过参战的众多军舰,成为整个影片的焦点。影片中此船在接到英国政府动员令后,冒着枪林弹雨火速奔赴敦刻尔克,成功救回数十名落难官兵。

  影片情节尽管有演绎成分,但却有史可寻:当年盟军用于敦刻尔克撤退的861艘舰船中,一大半是经过紧急动员的民船。它们的参与,使得原本只打算撤出3万部队的“发动机计划”,最终奇迹般地撤出33.8万官兵,为日后盟军的战略反攻储备了大批有生力量。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由衷感慨:“胜利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撤退中孕育着胜利。”某种意义上说,敦刻尔克撤退的胜利,是民船动员的成功。

  动员民船应战应急,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越是海军强国,越是重视民船动员。英国民船队堪称其“第二海军”,1982年马岛战争中,若不是动员民船参与运输,英国恐难顺利完成庞大的作战补给任务;美国民船队也素有“第四军种”之称,1991年海湾战争中,正是民船的及时动员参与,使得美军战略海运能力短时间内提高了近3倍。

  我国海上力量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建国初期就已有大规模实施民船动员的成功先例: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征用了2100多艘民船,先后输送15万参战人员和大批作战物资,确保了登陆作战的最终胜利。

  当今世界,矛盾冲突多发易发,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在此背景下,民船动员的空间更为广阔,作用更加明显。如一些强度较低、地域随机的维权任务,使用民船作为第一波次力量,既能确保快速抵达,又便于把握尺度,能够达成较好的维权效果。

  从去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外投资国。在海上贸易日繁、海外公民日增的大背景下,加强民船动员,已经刻不容缓。在这方面,民船动员的潜力巨大。2013年,我国进行利比亚撤侨行动时,租用了数艘外国民船,而随着民船动员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民船必将成为类似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军民融合战略深度推进的当前形势下,如何优化作战指挥机制和指挥链条,实现作战指挥与社会力量动员的无缝对接;如何完善军民融合相关法规政策,确保军民融合高效实施等一系列问题,变得现实而又紧迫。在信息化战争实战经验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强化组织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民船动员行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和试点平台,其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对军队改革和军民融合的持续推进,必然会有参考价值。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