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当个人前程被论文左右
麦子
//www.workercn.cn2017-04-27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大学时,同学们普遍感受,机械系老师水平高,课讲得好。一次课后,当我们以此“奉承”一位机械系老师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动力系、电力系的老师找项目容易,人家都去搞科研了;机械系老师找项目难,精力就多放在备课、讲课上。这不是水平高,而是水平低。”二十多年过去,我仍清晰记得他口气是认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讲课比搞科研低一等吗?”当时有过这样的疑惑,也想过,终究没有答案。这些年,也不时听到有些课讲得极精彩的大学老师,却因为没论文发表而评不上教授。每次听到,发两句感慨也就过去了。引发我旧事重提的,是这几天媒体有关大面积论文造假的报道。

  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日前发布消息称,经过调查发现,2012年至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该出版社旗下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因这批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医生评价晋升体系也受到质疑。

  无论什么原因,造假都不可原谅,造假者必须为自己学术不端付出代价。但就防止类似造假事件发生而言,探究其背后的制度原因,却是有价值的。4月25日新华社报道采访多名临床医生,普遍看法是,造假背后的医学论文“浮躁症”,和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由于国内将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晋升、课题结题的主要考核指标,大家都希望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有医生甚至表示,“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

  在个人前程被论文左右的现实下,作为个体,选择似乎只有两个:淡泊名利,安心做好自己;向现实低头,多发论文为前程铺路。前一种选择令人钦佩,但后一种选择似更符合人之本性。当然,“多发论文”要以正当途径实现,造假不在此列。

  精力充沛,临床做得好,论文也写得多,这样的人不敢说没有,但对多数人来说,二者注定难以兼得。此时,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哪里,除了个人选择,也需要制度指引。功利角度看,现实中是向论文倾斜的。新华社报道中,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大夫说,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医术水平的高低倒成了可有可无。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也在4月26日《中国青年报》撰文称,“以论文为导向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往往临床不怎么强的医生反而比临床能力强的更容易成为所谓‘名医’。因此,追逐SCI论文,自然成了许多医生的事业目标,能让很多人名利双收”。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教书和科研之于教师,临床和科研也是医生的两大主业。如果我以“救死扶伤天职”说明临床更为重要,有人或不同意,但说二者“等量齐观”,或少有人反对。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医生,将发表论文多少作为最重要评价标准,无可厚非,但对临床医生,这样的评价标准却有失偏颇。从事工作性质、目的不同,评价标准理应不同。让一些医生成为“纯粹的医生”,让他们有通畅晋升渠道,需要制度支撑。

  二十多年前,机械系老师说完那段话,我们无言以对,场面一时尴尬。如今,我想对他说:“科研水平高低,我们无从评价。但作为老师,你们是最棒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