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巨头互撕,拥兵自重的傲慢
高路
//www.workercn.cn2017-04-21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一场恶斗在微信和苹果之间打响。

  先是打赏功能被告知不能用了,继而是二维码转账也不能用,然后是转账功能也不能用了。

  其中的是非曲直,网上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了,有人把它视为利益之争,苹果想从中分杯羹;有人把它视为话语权的博弈;有人为苹果说话,有人为微信鸣不平。

  我们这些花了大价钱购买苹果手机,和每天使用微信的忠实用户,在这场争斗中的实际买单者,却成了看客、旁观者,只能在网上发几句牢骚。微信和苹果公司打架,仿佛与公众无关了。

  这种糟糕的境遇以往我们只能在垄断行业身上体会得到,可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上,发生在互联互通的当下。自己买的手机自己作不了主,用什么得别人同意,想关就关,想停就停。消费者连起码的选择权都没有了,这到底是买一个手机,还是买一副枷锁?

  苹果和微信都很强势,都摆出宁肯不要,也绝不让步的姿态,可它们的底气又来自哪里?苹果公司要是没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没有这些用户对IOS系统的偏好,它就只是个单纯的手机制造商。它哪有权力决定什么样的软件该上架,什么样的软件该下架。同样的,微信要是没有数亿的用户,没有在社交软件领域近乎霸主的地位,它敢轻易说关就关吗?

  当然,用户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用。问题是多年养成的使用习惯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苹果手机改用安卓手机,障碍不大,可不用微信,用什么?公众还有第二个选择吗?那么多自媒体、公众号该往哪搬?难道就因为这点不便,就把整个手机换掉?这种选择权某种程度上说是虚设的。

  所以,看起来双方虽然你来我往,言语间都很文明,但支撑这种平静的却是拥兵自重的傲慢。

  数年前,腾讯跟杀毒软件360也有过类似的一架,用户突然发现,自己的电脑不听自己使唤,用360就用不了QQ,让用户第一次明白,原来所谓的权利竟然这么脆弱。

  腾讯与360的那一架,因为太过露骨,社会反弹大,后来不了了之,而今天的这一架似乎理由要充分得多。我的地盘我做主,软件是我开发的,我有解释权,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开发企业是否就具有垄断权、具有排它性?那么那些掌握着平台资源、制造业高端的企业岂不是可以漫天要价了?苹果手机上装应用要征得苹果同意,得从苹果的应用商店里下载,我们能想象买一台联想电脑,装个软件什么的还需要得到联想同意吗?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当一个平台用户群体庞大,就具有了公共平台的属性,就有了公共利益之争,企业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具备了公共管理的职能,自然不能简单地让企业决定怎么管理。还有,公众的互联网生活包括个人账号在内的痕迹虽然是个人的,但都是由各个平台组成的,那么这个产权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属于平台的?平台是否能说禁就禁说停就停?公众的利益该如何保障?

  苹果和微信的这一架表明,国企把持的资源性行业存在垄断,民间资本集中的互联网行业里也同样存在滥用市场地位的可能。同样是手机操作系统,封闭的苹果动不动自说自话,开放的安卓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些问题?可想而知,要是没有安卓系统,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互联网的进步意义在于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但随着巨头的产生和相互竞争,有自我封闭的趋势。派系林立,一个个山头的自成一体。这个系那个系的,各自为政,相互排斥。在一些局部地区,因为资源的过于集中,不对外开放平台,甚至形成了垄断,构成了对公众利益的侵夺。文章说删就删了,账号说封就封了。

  社会需要将这种利益之争纳入到规范的渠道,也需要用法律来制约对市场地位的滥用。互联网企业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封闭和开放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封闭带来的是个别企业的暴利,开放则会繁荣整个市场。还是应该由圈地之争进化到服务之争,回归到比拼服务比拼质量上来,回到开放互通的宗旨上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