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创造书写当代中国的文艺经典
肖畅
//www.workercn.cn2016-12-0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文联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代表大会,被誉为中国文艺界最高规格的盛会。11月30日,这场盛会在北京召开,“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号角在此吹响。

  这是向中国文学艺术界发起的总动员,更像是普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呼喊。今天的中国在“走出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方方面面融入世界,这个时候,中国的文化是什么,中国在世界精神版图的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开始变得异常显著。

  “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世界探索增长动力的目光瞄准中国,一个新的思考也由此开启: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怎样的文明贡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以分门别类为各种成绩,但这些成绩并不是简单叠加,各种进步的背后一定有共同的机缘,从整体上显现为一种文明增长动力。今天,这种文明动力开始显化,即将从模糊的认识,变成一种明确的书写。

  托尔斯泰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没有经历过20世纪初俄国社会与革命的人们,看到他的经典名著,也仿佛可以置身其中,引起心灵共鸣。好的作者和作品,如同精神塔尖的瞭望者,照亮民族和时代进程,说出人民大众心里渴望表达的东西。当代中国同样需要自己的“镜子”,有了这面镜子,我们能认识自己,看清当代中国,当代中国这张脸就不是别人笔下的扭曲反映,而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画勾勒的真实样貌。

  文化自信,一定是反映为当下的精神状态。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瑰宝向来充满骄傲,但不要忘了,正是在近代曲折历史之中,一个“天崩地裂”的时刻,描述的正是文化屋脊的垮塌,整整几代中国人在文化身份上迷失踪迹。“什么是中国人”?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至极的问题,在那样一个年代,却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笔斗争的命题,关乎的是“亡国亡种”的较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在主体精神建构上失去主动,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也都只能进入文物仓库,之乎者也地记诵一下祖宗的话,最终却只是把它们当成和麻将并列供奉的国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回望过去,却是用当代中国精神予以照亮,这个时候,我们更当首先认识我们这个时代,认识今天的中国,这些认识需要也必将汇流在当代经典之中。

  今天的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这条道路从历史摸索斗争中总结而来,指向未来国家美好前程。我们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却不是默不作声,更不是卑躬屈膝,我们同时记录和书写自己的步伐,用壮美的文学艺术形式予以表现。惟其如此,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相信这场文艺高峰会到来,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之时,必然伴生的文化现象。应该自信地看到,无论是在历史长河还是世界寰宇之中,当代中国在人类精神版图中的位置将是赫然醒目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