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理论供给如何更好适应时代需求
邓江年
//www.workercn.cn2016-06-13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理论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水平由理论需求和理论供给共同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兴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加快实现的新坐标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有新的思想理论来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理论需求越旺盛,对理论供给的质量要求就越高。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程度;社会需求程度越高,对理论实现能力的要求也越高。这种理论实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更加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具备更精深的学问、更强的话语能力、更大的决策应用价值、更好的共识凝聚效果,等等。应该说,与新的时代需求相比,我们的理论在供给质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当前理论研究也急需从供给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防止过度行政化倾向,解放人才。人才是理论创新的核心要素,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建出一流的理论。当前我们的理论人才状况是星星无数,月亮稀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的关键是要“解放人才”,把研究人员从那些不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不以管理行政人员的方法和标准管理科研人员;构建适合科研规律的科研管理制度,破解困扰理论工作者的表格多、会议多、财务报销手续多的“三多”问题,防止高校、科研院所以行政权力对人才进行考评、以行政级别分配科研资源,避免“官本位”,强化学术本位,从而让理论工作者能够安心思考、安静思考。

  突破传统经验研究的局限,革新方法。传统理论研究较为依赖于个人经验与见识,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与深度;素材主要来自于调查和采访,存在覆盖面小、失真度高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计算机及网络和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理论研究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资料和信息,十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复杂行为模式;并大大加强了研究者之间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研究应用方之间的联系,以平台研究的方式突破个人视野局限,有力拓展人类经验范畴,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以大数据推动理论研究革新的一个关键是强化搜索引擎的社会责任。与物理、化学的实验仪器一样,互联网时代,学术搜索引擎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一些搜索引擎过于重视盈利,用竞价排名的方式进行检索结果的排序,不利于理论研究和学术生产。应把搜索引擎产品本身定位于用户的公共平台,提升检索查询的精准度和可信性,而探索搜索引擎产品之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保持其可持续性。

  克服孤芳自赏倾向,传播下沉。实践既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理论的最大需求者。理论传播必须架起社会精英的理论供给与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之间的桥梁,把理论转化为社会思想、信仰和实践的指引,构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理论创造者与理论需求者之间的循环生态,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自我循环。也就是说,理论传播也有结构性优化,打破重干部轻群众、重大众轻分众、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更加贴近群众,下沉到基层,接地气,用一般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理论,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传播理论,在基层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实践理论,尤其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在理论教材、读物的编写、推广、使用上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把理论传播到最需要理论的群体和实践中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