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任性潇洒的背后灵魂可能无处安放
汪冰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以前,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可以让你宅在家里看遍世界,现在,它有可能让全世界都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你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变身网络红人可能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你不仅能收获痴迷的粉丝,还有实打实的进账。当成千上万块屏幕背后的关注,迅速转化成手里的真金白银,谁还能说互联网只是二进制的虚拟空间?以前父母会告诫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功课,耽误前程,但当孩子成了“网红”,一天比自己一年甚至半辈子赚得都多,究竟谁会说服谁呢?

  网络红人,既不是道德榜样也不是神化偶像,他们从诞生就有着浓浓的草根气息,“网红”能红是因为每一个围观的人。换句话说,每一个围观者都是“网红”的制造者,这是一种集体的创作与狂欢。从古到今,青年都需要模仿的对象,当他们对主流的推送已经越来越兴趣索然,就干脆票选出自己的代言人。这些他们亲手缔造的“红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也让他们更觉得亲切,更想去模仿。与其说他们在购买“网红”售卖的商品,不如说他们在努力接近自己对生活的梦想,因为这些网络红人比任何励志偶像剧都更触手可及。从这点看来,“网红”现象虽然披着个性的外衣,却也有从众的内核。

  当物质越来越富足,年轻人的精神需要一定愈加强烈,精神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网络无疑给了青年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每一代年轻人都会经历自我意识觉醒与被社会化的冲突,“网红”给了青年一个抗拒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圈子,你们不需要都喜欢我,认可我,但喜欢我的人足以“供养”我就够了。这似乎也让年轻人在选择自己未来生方式的时候越来越勇敢,因为网络这么大,你总可以找到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互联网给小众以聚合的可能。虽然青年的主体意识可能因为“网红”现象而被强化,比如更勇敢地彰显个性,坚持自己,但是有时候这与任性和过分的自我中心也许就一线之隔。

  网红的异军突起也让年轻人看到了一个“不用等待”的世界,出名与财富可能分分钟内搞定,关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厚积薄发”的谆谆教诲似乎已经不再适用,“谁说我不能靠脸吃饭?”“谁说我拜金恋物就一定是错?”“玩游戏怎么就不能成职业呢?”也有人说“网红”的成功悄然影响着青年的三观,因为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在颠覆他们父母那一辈关于人生信念与逻辑。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已经被“网红”证明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在无限量的信息海洋中有限的注意力就是竞争的焦点,注意力即是商机。据说,“网红”的口号就是,“我不是来做生意的,我就是生意!”

  可是,互联网也许改变了世界,但是它无法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得到的前提必定是付出,无论是让人赏心悦目的美貌还是花样翻新的才艺,这背后还得有持续不断用心经营,只靠新鲜感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在互联网时代显得越来越不可遏制,“网红”再红也难免过气。当然,你也可以仅靠颜值拿到代言分成,不过谁都知道颜值只会随时间贬值。也许有人会说先赚了钱再说,管那么多干啥?“只顾当下,不管未来”,看似潇洒之极,但是内心却可能充满灵魂无处安放的空乏和迷茫,就像一个没有方向,不知所终的旅行者很难安心享受每一刻的风景。

  毫无疑问,“网红”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多元化,也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生脚本。他们既是互联网原住民的集体创作,也是商业力量的产物,他们可供娱乐,可供消费,但无论娱乐还是消费都只能缓解现代人的焦虑与无聊,却无法回答如何过好自己这一生的议题。真正的“个性生活”与“独立见解”来源于对自己的深刻认识,而完成这个作业可能需要断下网,好好“围观”一下自己的内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