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黑土不肥?耕地再不能用而不养
封寿炎
//www.workercn.cn2015-12-0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些年笔者在吉林旅游,对于“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当地人是这么说的:“种子播下去就不用管了,出去打工,秋天回来直接收割庄稼。”言谈间,透出对于黑土地肥沃富饶的自豪。但如今,自豪渐渐变成了担忧。据媒体报道,产粮大县吉林榆树的厚层黑土比例,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39.8%下降到目前的20%;厚度由当年的平均60到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到30厘米,并且以每年0.3到1厘米的速度流失。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几十年之后,肥沃富饶的黑土地,也许只能残留在记忆之中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等。保护好包括黑土地在内的耕地资源,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黑土层流失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土壤过度使用而疏于养护。长期以来,在实施“包产到户”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强调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但对于土地的养护责任义务界定不清晰,落实不到位也忽视农村集体组织对于土地经营使用行为的统筹管理和规范。这是造成今天现状的重要制度根源。

  “包产到户”制度的实施,对于打破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解放农村生产力具有历史性作用。它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部分。然而,在长期坚持和稳定这一基本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健全完善这一制度。

  土地的科学使用,应该是耕作、培肥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既要有适度合理的耕作、轮作和免耕措施,又要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并通过绿肥、秸秆还田保持肥力,还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灌溉、涵养水土。然而,在权责不平衡并且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农户对土地的生产经营很容易走向“重用轻养”。大家更关心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多种粮食,尽可能种植市场收益高的经济作物,甚少考虑免耕和培肥以保持土地肥力,甚至为了追求高产量,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过度耕作可能竭泽而渔透支土地肥力,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则会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化肥农药残留污染等等。此外,一些地方尚未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原始、分散、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利于保护土地质量。

  与东北地区出现黑土层流失的问题相类似,其他一些地区的耕地也面临着肥力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一些地区的耕地则出现大面积抛荒弃耕。虽然在不同地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也各有不同之处,但在目前的“包产到户”制度中,农户权责不平衡的状况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成为当前耕地出现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

  制度是影响人们行为取向的重要基础性力量,制度赋予的权利激励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制度设置的责任义务则约束着人们另外一些行动。“包产到户”制度实施三十多年之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健全完善。特别是农户小规模的分散决策、分散经营,以及农村基层集体组织涣散、力量孱弱的局面共存,使农田水利、水土保护、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开展,耕地肥力退化情况严重。针对这种新情况,在稳定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细化并落实农户对于承包土地的责任义务,加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体制机制建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在更高层面上的政策回归和机制完善。只有制度机制得到充分健全,才能更好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永续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