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大学获得巨额捐赠靠什么?
罗志敏
//www.workercn.cn2015-09-2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CFP

  编者案

  今年8月,76所部属高校按教育部要求陆续公布2014年度决算情况后,中国“高校富豪榜”也随之被排列出来。令人关注的是位列榜上前五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最大收入来源是事业收入,其次是财政拨款收入,最后才是其他收入,在其他收入中,清华大学的捐赠收入最高,为3.96亿元。而在今年6月,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收到了4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单笔捐赠,为该校已达364亿美元的基金账户再添厚实的一笔。中国大学从社会获得的资金支持与美国大学相比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学”。对于大学来讲,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向社会募集办学资金,也应该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欧美大学不断获得巨额社会捐赠的秘诀是什么呢?本文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获取社会捐赠越来越被大学所看重

  要说发生在今年国际高教界的一件令世人惊叹的事,那就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校379周年之际,约翰·保尔森向该校的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捐赠了4亿美元(约25亿人民币)。而在去年9月,该校公共卫生学院也曾收到同样让同行羡慕的、来自中国香港晨兴基金会的一笔3.5亿美元巨额捐赠。

  这只是众多欧美高校获得上亿美元巨额捐赠的一个缩影。据教育资助委员会(CAE)2015年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高校仅在2014财年就获得来自企业、基金会、校友、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的各种捐赠总值374.5亿美元。虽然近几年美国经济整体上不景气,但这一数字仍比上年增加了10.8%。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获取社会捐赠越来越被大学所看重。

  首先,这些捐赠已成为大学办学资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要维持一定的办学水准,都需要大量、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在美国的私立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只是学校收入的一部分,远远不够冲抵学校的全部运营成本,这就需要捐赠基金来平衡预算。如哈佛大学每年35%的运作经费都来自其旗下的捐赠基金,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对该校年度预算的贡献率更是高达44%。至于公立高校,虽然有政府托底,但受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州政府拨款缩水很多,学校除了借助扩大录取国际学生比例来弥补经费不足之外,就只能依靠社会捐赠。如被称为“公立常青藤”的密歇根大学,其2014财年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资金以及学费收入只占其年度执行预算的19.5%和17%,其他的除了公共社会服务收入,剩下的主要就靠社会捐赠及其基金收益了。

  其次,捐赠资金也是保障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以及学校财务安全的一个必要手段。由于捐赠不是来自纳税人的财政资金,所以学校就可以拿这笔钱做平时不能做、不敢做的许多事情。如可以动用捐赠基金为在校学生提供高额的、多种类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好的住宿及运动条件,从而能把更多的、立志于取得更好学术成就的优质生源吸引进来。

  另外,巨额的捐赠之所以越来越被世人津津乐道,还在于它能让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排名得到提升。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最具权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就把办学资金来源以及校友捐赠作为评判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官方颁布的“985”工程大学三期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新增加了“学校获得的捐款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最近,国内一些媒体在谈及大学捐赠时,更是呼吁“这榜那榜,不如‘校友捐赠排行榜!’”

  美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而给大学的捐赠也在悄然开始。如黄怒波已先后向北大捐赠了10.24亿元的资产,同样是北大校友的黄志源捐资5.2亿元,创造了2014年度中国大学校友捐赠的个人最高纪录。除了北大、清华这些传统名校外,国内其他高校也有所斩获,如校友宋治平向吉林大学捐赠1亿元,唐立新向其母校重庆大学捐赠3亿元,都是两校建校以来接受捐赠单笔金额最高的一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也不时传来好的消息,如浙江杭州师范大学收获了其校友马云的1亿元捐赠,山东临沂大学“80后”校友李海鹏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等,说明获得巨额捐赠不再是“985”重点大学的“专利”。

  但是总的来看,国内高校获取非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获得的社会捐赠数额及其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与美国高校相比都要逊色很多。如坐拥国内校友捐赠排行榜首位的北大,25年来累计获得校友捐赠20.17亿人民币,抵不上哈佛大学2015年度接受的一项个人捐款(也是校友捐赠),可以说是差距明显。此外,与美国许多高校一般都能连续获得大笔捐赠相比,国内的高校获捐赠大多是“昙花一现”。

  谈及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表现不佳的原因,国内高教界大都抱怨的是我们缺少欧美国家那样的社会慈善文化传统以及完善的税收减免政策。其实,我国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随着2004年以来《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有关基金会设立和免税等政策的出台、《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我国在鼓励社会向学校捐赠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也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为此,作为大学来讲,就应该首先从自身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曾在国内求学、打拼的有钱人不时捐献巨款给国外高校,如最近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给哈佛2500万美元的捐赠,我们在对此行为表达不解的同时,也更需多多地思考,像哈佛这样的大学能持续获得巨额捐赠的秘诀是什么呢?它们是如何吸引各路企业、富豪们慷慨解囊的呢?弄清楚这一问题,会对我国高校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帮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