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事关历史要守住“老实学”底线
根生
//www.workercn.cn2015-05-25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文章介绍,为还原历史真相,党史专家程中原始终坚持“四重证据法”:一是人证;二是物证;三是书证,指来自档案、报刊、书籍、书信、日记等书面材料;四是史证,即联系历史,结合现实,对史料进行考释和具体分析,做出中肯评价。他运用此法考证出歌特即张闻天,“博(古)洛(甫)交接”于扎西而不是遵义,时间为1935年2月上旬而不是当年1月,这两大党史难题由此而解。

  历史是“老实学”,什么事都要讲实证。历史不像古董,能一代又一代以基本不变的物质形态传承下去,这也决定了当代人永远不可能回到“纯粹的过去”,至多只能回到“当代人理解的过去”。问题是,怎样才能准确理解过去?别无他途,唯有实证。故而胡适说:“一切思想不过是史料而已。”事关历史,无疑最需要自觉运用“四重证据法”,真正守住“老实学”这条底线。

  日前,《南京通史·共和国卷》出版发行。报道称,此书共50余万字,记载了从1949年至2000年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展概貌,还原了南京50年的历史变迁,讲述了南京“当代故事”,可增添奋斗的动力。该书撰述过程中,共参考和引用省、市档案馆馆藏资料110多件,中央和地方档案资料汇编20多种,地方报刊资料480多篇,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年鉴和各种统计资料53种,其他相关研究论著16种,“书中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有助于深化与拓展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现有认知”。显而易见,此书也自觉运用了“四重证据法”,是严格按“老实学”要求治史,可赞!

  历史是“老实学”,但不等于“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对所见所闻不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重新思考”。不过,这种“重新思考”,不是把历史作为任意拿捏的“玩偶”,故意站在前人思考对立面“标新立异”,或从实用主义出发颠覆前人结论乱“翻案”,或把今人观念强套在古人身上随意阐发,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回望历史长河,准确把握深埋于历史尘埃中却具有生命力的历史真相、文化精华、精神实质,发掘历史的价值。

  近年,历史文化越来越热,这本是好事,但有种倾向也令人担忧,即突破甚至抛弃了“老实学”底线。比如不管史实,片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做历史人物翻案文章以哗众取宠;或“恶搞”英雄形象,“杨子荣、郭建光”都未能幸免;或诋毁英烈,说什么“黄继光根本不存在”。凡此种种,都已不是在“重新思考和评价”,而是混淆是非,搞乱价值观。近日,抗日剧《一起打鬼子》因其“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大尺度情节,引发网友集体吐槽,已被停播。这又说明,踩破“老实学”这条底线注定行不通。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此言今天依旧令人感到振聋发聩。“老实学”底线频频被踩破也提醒我们,在历史问题上必须“下好先手棋”,更自觉地运用“四重证据法”还原和澄清历史真相。“真”大行其道,“假”就没有了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完善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善于向后看,才能正确向前看。向后看得远看得真,才能向前看得准。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应当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