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长江日报:“两会”就是舆论发源地
李杏
//www.workercn.cn2015-02-0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1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地“两会”进入密集召开期,“两会”也自然成为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重要主题。

  作为一年政治生活的“重头戏”,“两会”一直被赋予极高期待。今年的“两会”,意义更不同寻常。当前阶段,改革不断突破,反腐不断加码,国家出现全方位调整变化,这是一个政治异常活跃的时期,体现于各地“两会”,应有说不完的话、议不完的事。

  “两会”不是例行公事,年年都在开,讨论的议题却不相同。有些事,仿佛年年在说,但老问题有新现象;有些任务,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需要循序推进来解决。国家在发展进步,各地有不同时期的发展大计,体现于“两会”,那就需要共同讨论当前紧迫或者前沿的课题。更在趋新的是一种政治气象,新气象在各政治层面铺开,各地“两会”相应体现风尚之革新,而最进步的表现,当是畅言无忌、开怀纳谏。

  进步不会是表象,不是穿衣戴帽变化了,或者雷人雷语少了,而是建言议政的能力有更大提升。今年各地“两会”有一个新现象,明星的曝光率明显减少,更多镜头对准如何开会,更多话题围绕他们说了些什么。媒体确实变得更“刁钻”,那些坐而论道的会场,甚至一言不发的代表委员,直接被“检举”。一团和气、你好我好的氛围,犹如另一种腐败,需要被严格监督,端着镜头的记者都不会手软。

  进步的关键走向,就是提问能力。“两会”兼具的任务越来越重,如果说有什么更高期待,其实就是推动公共政治议题上发挥更大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场,“两会”释放出来的话题,不能继续是那些零敲碎的内容,需要有直接对中国以及各个地方发展走向具备实际影响的议论出现,需要“输出”中国百姓共同关注的议题,更坦白地说,需要催动舆论效应的产生。

  如果说,早些年的各地“两会”,还处在代表委员有哪些建言献策的阶段,那么现在,“两会”的趋势是直赴公共舆论漩涡中心。其实,不必带着打探的心态,管窥“两会”现场发生了什么,这个舆论漩涡中心,将直接带动社会上下参与当前地方与国家关切的事务中,因为这里就是时事热点的发源地。

  “两会”注定要摆脱那些吸引眼球的“传播规律”,严肃的政治议题,不必借着噱头而引人关注。发现、提出那些最为大众所关心的议题,便“制造”了舆论,迎来目光。政治生活本来就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两会”所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因此,“两会”本身就应当成为政治讨论的中心,引领社会对公共问题的集中讨论,推动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的研究,这样的“两会”,既不是什么政治“背景”,也不可能风平浪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