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检察日报:个人隐私频遭泄亟待铁腕治理
王地
//www.workercn.cn2014-12-19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出售2014年12月份考研学生名单。”考研报名结束后不久,网络上就公然出售考生信息。记者与发布者轻松取得联系,发布者称:“打包出售全部名单(包括手机号码、毕业学校等)只要15000元,保真,物美价廉。”(据12月18日《光明日报》)

  这一消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30万考研用户信息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贩卖了。而若不是媒体曝出,这130万人还一直蒙在鼓里。是不是感觉受到巨大欺骗?实际上,这信息泄露的事已经不算是新闻了。笔者的手机,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类垃圾短信骚扰,有售楼的、博彩的、不孕不育治疗的等等一应俱全。笔者就此上网搜索发现,网络上关于新生儿信息、新近死亡人员信息、别墅业主信息、车辆摇号中签人员信息等一应俱全,皆有人打包出售。文尾还附有联系人的99号,通过支付宝等转账软件交易付款,“一键交钱,一键发货”。

  信息被贩卖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现在,连教育、考试这样严肃神圣的事件,也概莫能外。如何堵住信息安全的漏洞?如何让个人在数据的洪流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这还真是构建法治社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有74.1%的网民在半年之内就遇到过安全事件,总人数达4.38亿。信息泄露的情况很多很严重,目前来看,不是没人管,但显然也存在依法管理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没有专人管,也就是管理维护力量投入不足。拿考生信息来说,以往都是纸质管理,封闭性好,管理责任集中。而现在是信息化管理,一组组数字的泄露成本和难度比较低,加之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够,防火墙等安全设施级别较低,导致黑客轻而易举侵入,再加上别有用心者买通信息管理者,内外勾结,致使信息外漏。

  其次是“管不着”,信息一旦遭泄露,执法追责困难也是现状。目前对此类案件查处归口在公安机关,但其往往受辖区所限,比如A市的通过B市的服务器窃取了C市某人的个人信息材料,谁来查?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目前来看,技术和手段是管控难题,但我们就该因此对信息泄露坐以待毙?比如从国家层面,能不能尽快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到责任明晰,有效打击各类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违法犯罪?一旦立法完善,法律形式明确,我们就可以衡量相关单位应当履行的信息保护安全义务是否到位、是否应当对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承担责任。

  另外就是必须要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来处理此类事件,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指明受害者依法维权的途径,以此加大不法团伙的犯罪成本。只有依靠刚性制度和强有力的执法,才能将泄露信息者牢牢关进法律的笼子里。(王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