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广州日报:高考应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
——关注成长教育系列评论③
//www.workercn.cn2014-11-27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教育改革这个整体之中,若撇开高考“指挥棒”,其他领域改革单兵突进仍可能事倍功半。若高考不改革,其他如基础教育改革或改不动,或走了样,反之高考改革动了,其他改革自然也会被倒逼着往前走。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等新规。这被视为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随后,上海、浙江两个高考改革试点拿出了具体方案。本月初,上海春季高考又出台了“多校录取”的破冰之举……这一年来,高考改革的每一小步都抛出不少“干货”,牵动了亿万个家庭的神经。

  在教育改革这个整体之中,若撇开高考“指挥棒”,其他领域改革单兵突进仍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在义务教育领域,家长们总在吐槽孩子的书包越“减”越重;一些官方竞赛取消了,民间竞赛却火了;小升初不准考试了,武汉甚至有家长自行组织考试……这些怪象,其实说怪也不怪:只要高考还是认分不认人,再怎么强调素质教育,大谈教育公平,都抵不住赤裸裸的现实。因此,一些改革改不动,或者改得走了样,根本还是因为高考改革方向没有明确。反之,高考改革动了,其他改革自然也会被倒逼着往前走。

  但高考改革又是极端复杂的,英语该不该降低分值、文理分科还要不要、全国一张卷好不好……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究竟从哪改起好呢?将精力耗费在这些技术细节上,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如先明确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高考改革的目标应是把选择权交到学生和学校手中,才能让改革不走弯路。这一年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地方试点,都体现了这一观念。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比如国务院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不再被文理科束缚,可自由选择3门选考科目;比如允许参加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分数较高的一次计入成绩。而上海春季高考探索的“多校录取”,允许学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学生自己决定去哪一所,而不必像以往只有一次录取机会,要么录取,要么落榜。将选择权交给学校,比如在上海试点的方案中,允许高校具体专业录取可对学生提出0至3门课程要求。举例而言,应用化学专业可规定只有选考了化学的学生才能报考。以往以学校而非专业划定投档线,高校只能“捡到篮子就是菜”。浙江试点更明确提出,录取不分批次,所有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人为设置顺序先后。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而高校之间有了竞争,必然会刺激一些学校走特色办学模式。学生和学校实现双向选择,同时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后续配套打开了空间。但美中不足的是,眼下选择权的重新分配还局限在试点范围内,参与上海春季高考的也不见大牌名校身影。而要将这一理念延伸到全国,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放权。行政机构只负责宏观教育规划,学什么、报哪家由学生说了算,怎么录取、录取谁由学校说了算,不再由教育考试部门负责投档等具体事务。另一方面,自主权利的扩大,又需要教育部门及时补位,遏制新的不公平产生。以往自主招生的诸多问题应引以为戒。

  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改革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段时期的混乱。但无论如何,将选择权交到学生和学校手中,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改革有成本,不改革成本更大,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张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