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青年报:“批评”前不要画蛇添足地加限定
//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天去河南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个“知名博主看河南”活动,其间有个“新媒体如何传播正能量”的研讨会,与会者的一个共识是:正能量不是一味赞美,明明有问题却说瞎话唱赞歌,那是祸国殃民。虽然河南新闻比较多,但河南不少官员还比较开明,不少官员都引用了曾在河南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的一句名言: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是正面报道。现在的舆论监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这应该是每个官员对待舆论监督应有的态度。不少地方官员都把“控负”当成核心工作之一,看到媒体舆论监督报道,就如临大敌地当成影响地方形象的负面报道去公关、灭火和摆平。觉得说好话就是正面的,反映问题的就是负面的,就是负能量。这种狭隘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当下地方政府及地方宣传部门和媒体、网民的对抗。

  实际上,任何在“批评”和“监督”前面加限定语的,都算不上真正欢迎批评和监督,而是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拒绝他不喜欢的批评。

  批评就是批评,前面加什么限定都是多余的。一些地方特别喜欢对批评进行区分:善意和恶意的,欢迎善意批评而反对恶意批评;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欢迎正能量的批评而反对负能量的批评;建设性和情绪化的,欢迎建设性的批评,反对情绪化的批评。其实,批评都是让人不舒服的,人们本能地都会去排斥,但我们有美化自己的心理,所以要找一个拒绝批评的理由:因为你是恶意的,因为你是情绪化的,因为你是负能量的,所以我不想听。

  真正应该区分的,不是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批评,而是批评与造谣诽谤。而区分两者的分界线是“事实”,批评是基于事实的评价,而造谣诽谤是歪曲事实的攻击。如今不少所谓批评,其实是打着这个堂皇的旗号,去制造假新闻并借机诽谤、攻击。公民有批评的权利,但没有造谣的权利,造谣诽谤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问题是,很多时候批评与造谣纠缠在一起,一些人在造谣的时候加一些批评的元素,在批评的时候所借助的论据中掺杂很多不实的信息,真批评与假新闻掺在一起,很有迷惑性和欺骗性。批评中有很多真问题,但在关键的信息上掺杂一些假信息,让人难以分辨,也容易模糊批评与造谣的界限。

  网上流传的大多不是纯粹的假新闻,而是批评和造谣混杂在一起的信息,这给判断真假带来了很多障碍。用假事实去支撑真批评,批评所指很迎合公众的情绪,可“植入”其中的关键性谣言也因此流传并且深入人心。

  严格区分作为价值判断的批评和事实判断的造谣,不仅利于精准打击谣言,也是对正当监督的保护,使批评和监督免于污名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