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管控治不了“心头病”
//www.workercn.cn2014-11-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管住药价,不能单纯使用政府主导的手段,以“降”来管或者以“控”来管,而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最近,家里常备的颈椎止痛膏贴没了,去药店买同样的膏贴,发现膏贴变小了,价钱却差不了多少。本来一次用两张就贴好了,变小后一次要用四五张,更费钱了。

  同一种药成分不变,换了规格重新注册一个品牌,价格比原来大片装的还贵,这不是典型的变相涨价吗?不少药品声称原材料、人工成本涨价等,采用各种手段改头换面,涨价幅度早已超过合理区间。患者购买价与药品出厂价之间相差10倍的现象并不罕见。“善变”而虚高的药价,不仅让老百姓吃不消,也滋生了腐败。

  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买得起药、用得起药,政府采取了多种药价管制办法。例如,国家发改委对进入医保目录及单独定价的药品实行零售限价;进入医院销售的绝大部分药品需要经过政府采购,在省级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医院卖药给患者时只能顺加作价15%;2009年新医改实施后,国家推行基本药物制度,采用省级统一招标、量价挂钩的批量采购方式,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录内基本药物价格大幅下降;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低价药品清单,取消了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西药、中成药只能在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5元的前提下涨价;为降低中间流通成本,国家发改委已30多次下发降价令,调低一些药品的最高市场零售价。

  然而,名目繁多的管制手段,却挡不住药价“涨”声不断,药价虚高成为患者“心头病”。吃药属于刚性需求,如何保障供应和安全可及,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管住药价,控制涨幅,不能单纯使用政府主导的手段,以“降”来管或者以“控”来管,而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大部分药品在医院购买,作为使用方的患者,天然对价格敏感。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的需求由医生引导,医生开哪种药就用哪种药。而医生的用药决定,更多受医院创收指标影响,医院更愿意采购高价药,医生更愿意“小病大治”、多开贵药,助推药价节节攀升。

  医院是药价形成的主导力量,让医院有动力控制药价,必须让药品成为医院的运营成本。药价越高,医院运营成本越高,医院自然会想方设法降低药价。因此放开政府管控药品价格的手,让医院自发联合实行规模采购,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就像人们现在去餐厅吃饭喜欢上团购网站,发挥团购优势降低用餐的价格。

  但是,要让市场主导药价,仍需要配套改革。比如要推行医药分开,医院不需要从药品上赚钱;医保的支付制度要进行改革,为医院的团购做好预算和成本控制。

  药价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不管药品的“水”有多深,利益链有多坚固,政府都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医改,铲除腐败,让百姓不再为药品涨价苦恼,减少医保支出,减轻社会负担。(李红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