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转身也精彩
周建明
//www.workercn.cn2018-02-22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越是主动担当,心态越是淡定平和;越是境界高远,姿态越是大气谦和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则是东海舰队为24名师职转业干部举行隆重退役仪式,这些老兵用庄严军礼向军旗告别;一则是两位在军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正师职干部,均以自主择业方式退出现役,用身着便装的合影告别火热军营……

  只为强军计,何论职与级。改革强军的历史大势下,“你的转身,部队的转型”,服从组织需要,每个人都可以是那“30万分之一”。这些领导干部在进退去留问题上做出了表率,拿出了勇气与担当。通过他们的转身,我们清晰看到:越是主动担当,心态越是淡定平和;越是境界高远,姿态越是大气谦和。他们的转身,也是为强军事业做贡献,同样精彩,值得点赞。

  历史大潮中,后浪推前浪,新老交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1985年9月,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64位老一辈革命家主动致函党中央,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以便让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纵观古今中外,但凡社会进步,必饱含几代人的智慧力量和艰辛付出,要历经几代人的持续接力和不懈奋斗。这无尽接续的力量,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1955年9月10日,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郑重地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递交了“降衔申请”。在申请中,许光达形容自己“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追问反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职位是短暂渺小的,事业却是永恒伟大的。领导干部面对公与私、义与利、权与名的抉择,考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检验的是党性与觉悟。越是“关键少数”,就越要在关键时刻把事业看重、把位子看轻,把集体力量看重、把个人作用看轻,把组织培养看重、把个人进退看轻。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得胜而归的美军前线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出人意料地提出了退役,理由是“我已经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了”。无独有偶,面对严重脑震荡后遗症,开国将军甘祖昌深感不适合再做领导工作,数次向组织申请回乡务农。军人为胜战而生、为维护和平而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部队官兵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一名军人,首要心思是准备打仗,而不是为了当官。对一名军人来说,打赢是最高荣誉,能打胜仗是最大追求。面对困局危局,要的是“跟我上”的过硬本领和“向我开炮”的血性胆气;面对职务待遇,要的是正确看待自己的清醒和时刻与打仗对表的自觉。当改革强军的大局需要、当自感“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主动转身,为部队转型建设、为提高战斗力做贡献,同样体现出一名合格军人的基本素质与境界操守。

  拼搏是奋进的姿态,转身是深情的选择。事业为要,从部队领导岗位转身,只是转移了干事创业的战场,并不是转出组织、转出队伍。“恪守忠诚,无论在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誓言;牢记恩情,无论居何位都不能忘记组织和部队的培养;坚守品行,无论干什么都不能忘记军人的形象;珍惜情感,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战友的情谊”。既然选择转身,就要转出风范、转出境界,做到退伍不移志,退役不褪色,以军人本色在更广阔天地奋力开拓进取,努力有新的作为。

  (作者单位:91860部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