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有些东西,一直都在
周舒艺
//www.workercn.cn2018-02-1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一诗中,这样描写除夕夜家人欢聚盛宴的场景。

  再过几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春节,不少名家都有过精彩的描述。读后你会发现,当中必定写到的一样内容,就是吃——从腊八节到送灶神,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一,从初五迎财神直到元宵节,都与吃有关,当然其中的高潮,一定是除夕之夜一家人的欢宴。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什么,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已成为一种饮食文化。

  人们总说,与从前相比,现在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但是,仍有一些东西一直都在。比如,对吃的重视。尽管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吃的渴求已不像过去那般强烈,但是,吃在春节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一进腊月,就有人家早早忙开,腌菜、腌鱼、腌肉——这些都是等到过年时吃的。春节前的年货采购也以吃的东西为主。最重要的当然是年夜饭。虽然平时并不缺大鱼大肉,但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依然必不可少。

  同样还在的,还有对回家的坚持。

  眼见离春节越来越近,不少人已经踏上返乡的路。如果不是节日值班或者实在抽不出时间,春节来临之际,中国人是一定要回家与家人团聚的。不回家,那叫什么过年呢?每年春节前夕返乡人数之多,以至形成“春运”这一独特的中国景观。春节期间的很多活动,基本都是以一家人为单位;春节期间的一幅幅画面,主角永远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一家人一起出门拜年……就连祝福语中都总说“阖家幸福”。因为,家,在中国文化里实在太重要了。考察汉语词汇,在有形的人与物的层面上,有家父、家母、家乡、家宴、家书、家庙等;在无形的精神层面上,有家风、家教、家规等,甚至连国都离不开家,连在一起称为国家。中国人对家的看重,一直都在。

  不由地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的热播。在娱乐节目占据荧屏的当下,一档文化类节目能够“走红”,颇为难得。后来,我读到该节目点评嘉宾蒙曼女士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印象很深刻。她认为,这档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看点的节目,引起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说明中国人是有诗心的,它没有断,一直有萌芽在心里,一直有细胞存在,只是需要有外界力量来激活。”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与这个“诗的国度”相对应的是,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

  对节日饮食的看重,对回家过年的坚持,还有诗心的千古延续……都离不开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累积、传承下来,都成为文化。幸运的是,今天,这样的精神内核还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