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集体怀旧情绪弥漫,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
黄帅
//www.workercn.cn2018-01-0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新周刊》编著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在集体的怀旧情绪里出版,正像十年前知识界集体怀念“我们的八十年代”,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回忆正在成为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与已经“完成”的八十年代不同,九十年代既是“未完成”的状态,也是无法被定义的。

  查建英在《八十年代访谈录》用“理想主义”等宏大而美妙的概念概括八十年代,这点恐怕没有多少质疑。但这并不等于九十年代就是一个功利主义或拜金主义的时代,尽管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后,“效率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彻底深入人心。

  1992年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奔跑的时期。整个九十年代都充满着激流和梦想,中国从未像此时这么渴望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性的焦虑时刻笼罩着国人。整个社会就像一锅沸腾的热汤,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去奔跑,生怕落于人后。

  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国企改制和市场改革齐头并进,人们惊叹于社会经济和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大量体制和人员流动中迷茫、焦躁。

  有人被所谓的“历史的进步”所淘汰,尽管他们并没有错误,只是不幸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有人在巨变的洪流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激流勇进,进而获取更多资源和话语权,完成了其他时代罕见的超级逆袭。

  这些剧烈的变动反映在文化和思想上,就是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思潮。年轻人走进电影院,享受着《泰坦尼克号》带给他们的视听盛宴和精神冲击。大量作家和学者纷纷下海,从书斋走向生意场,出现了史上罕见的纯文学的低谷。

  更重要的是,随着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城市化的兴起,伴随着乡土社会的凋敝,而且这个衰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社会秩序变化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分化,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阶段。走出宏大叙事的国人,再也不必被启蒙抑或改良之类的命题思虑,绝大多数人选择回归家庭的诉求,乃至个人欲望的表达。

  九十年代是90后的童年,80后青春期,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淳朴的情感和曼妙的回忆,乃至缱绻柔情和深沉的爱。

  恰如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怀旧的未来》中所说,“怀旧式的爱只能够存在于距离遥远的关系之中。过去与现在,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如果不是距离遥远,我们是否还会如此怀念曾经呢?

  然而,变化和激流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值得怀念的。不论是无处发泄的青春荷尔蒙,还是加速变动的时代,其本身就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

  九十年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是一个奔腾咆哮的时代,它不精致,也缺乏秩序感,却能向现代性保持敞开姿态,充满对未来的想象力。但九十年代的含混性和复杂性也的确让人难以对它下定义,怀念的姿态也只能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