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大庄治田记
马宇龙
//www.workercn.cn2017-11-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庄在哪儿?

  按照行政体系,大庄是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的一个村,当然,庄浪县还有一个大庄乡。我这里要说的大庄,既是大庄村,也是“大庄浪”之简称。固然,庄浪没有大都市之赫赫,但是有一样,这“大”就冠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这就是庄浪梯田。

  庄浪,历史上曾为吐蕃放牧的地方,“庄浪”二字在藏语中是野牛出没的意思,可见其荒凉。这里山大沟深,地陡土瘠,上百万亩坡地散落在山梁丘顶,萎缩在两千多条沟壑当中。三十多年,两代人的心血,用一双双手,用一把把老䦆头,让百万亩水平梯田横空出世。有人计算,移动的这些土方,如果堆成一米见方的一条长堤出来,完全可以绕地球六圈半。从此,这个位于六盘山西麓崇山峻岭之间的国家重点扶贫县,成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可以说,庄浪是伴随着梯田建设的巨大影响而被世人所知的。

  而大庄,这个赵墩乡的小山村则是全县第一个开始修梯田的地方,也是第一个实现梯田化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庄村,就没有梯田王国,就没有今天的庄浪。

  这就是另一个大庄,大庄浪治下的大庄村。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1970年,告别军旅生涯的王继业回到故乡当上了赵墩公社的革委会主任。离家日久,故乡的破败和贫困让他心痛。他看到世代耕种的坡耕地,被暴雨分割成条条沟渠,十田九沟头,耕地滚了牛,哪里还有肥土可言?王继业和那些在北风中稀稀疏疏的庄稼一样,身心在一阵阵抖索。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下定决心,只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路,还得从自己脚下走出!穷帽子,还得靠自己摘掉!这位曾在部队习惯了下连队调查研究的老军人,又频频出现在农家的田间、炕头。深入了解调研后,王继业在党委会上提出,赵墩乡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必须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成一项战略性的措施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而且要扎扎实实搞。他掷地有声的话得到了党委书记的赞同和支持,很快,抽调全公社十七个大队基干民兵成立了农田建设专业队,两千多人常年治田改土,每到秋冬农闲,户不漏人一起上。王继业作为总指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黑没明奔波在每个改土工地上,从施工区的规划,到每块地开挖线的选定、移动土方量的测算和劳动力的组织配备,都身先士卒。1980年,王继业离开了赵墩乡,走上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指挥岗位,留给他的是一顶“王铁人”的帽子和多年后依然出现在他梦境里的一万五千亩高标准水平梯田。

  土在人的身上留下伤疤,人在土的心上留下刻痕,大庄安家洼社的社长高国仓就是个与土搏命的主儿,他对大伙说:一个人穷了可以逃荒要饭,全村穷了咋办?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只有把地修平,才是出路。每天夜晚,星辰升空,梯田上十几盏马灯依次亮起,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声气相通,一远一近的光芒和温暖驱赶着他们枯燥的日子,照亮他们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习惯了吃饭两头不见太阳,习惯了低头、弓背,习惯了两手老茧、肩膀瘀青。田地,是他们的舞台,也是他们的幕布,从落地出生到入土完结,最终与田地融为一体,化作梯田的骨殖和养分。母亲去了,儿子替上;父亲老了,孙子接过笼担,头顶漫漫尘土走进人群,终于到了八十年代末,在一口又一口长长、粗粗的出气声里,七百多亩水平梯田渐次铺开在山塬上。

  《周易》云:“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说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界的变化加以辅助或协调以成就天地化育之功,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大庄梯田工程,正是“辅相天地之宜”的生动实践。四十多年,大庄浪拉动黄土近三亿方,上百人的血肉之躯程度不同负伤致残。修成的水平梯田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谁能不说这些都是血肉筑成的呢?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每一块田地、每一寸土地都尽情释放出旺盛的生殖力。

  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治田之初,大庄治田只是为了解决庄稼人的温饱,通过改造地形地貌,除害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农业。而如今的梯田,却在其物质功用外,成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结出的物质与精神的丰硕之果,并驰而不息。“庄浪精神”给了大庄浪一个脱胎换骨的诠释——“庄严峻美的山,翻着浪花的水”。难怪,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考察庄浪梯田后,情不自禁地称赞:“这是庄浪人民在黄土高原上精心描绘的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翻着浪花的水颠覆了野牛出没的概念,那些最初只能在万泉、南湖、郑河、试雨这些地名中出现的美好的梦中的水,如今已成为庄浪生态农业园的一景,二百万平方米的水面波光粼粼,观景亭、休闲亭、钓鱼台点缀其间……昔日的贫困山区,依靠生态扶贫,充分享受到“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全面脱贫、稳定脱贫,已然唾手可得。

  我有幸肩负精准扶贫的担子来到了赵墩。在赵墩,我听得最多的还是大庄人对于修田改地的历史记忆。我是于某个黄昏时分走进大庄村的。安静、安闲、安详,这三个词让我体会到人们生活富足后的精神状态,这是喧哗过后的宁静,是生命极度张扬之后的安详。早先零散错落的土地,如今变得平整硕大,一块动辄几十亩,一梯一梯依偎着排下去,轮廓分明,景象壮观。眼前都是生命的色彩,到处都是生命的呼吸,放眼远眺,远处青山如黛,层峦叠嶂,一座座淤地坝镶嵌其间,宛如翡翠。坐落于群山绿水间的山乡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赵墩乡年轻的李书记说,看到我们大庄村的变化,谁能不惊叹?一代又一代的大庄人几十年来,人背畜驮,肩挑车推,削山填沟,修田造地,硬是把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峭山沟,改造得春染层层绿带,夏滚波波麦浪,秋绘斑斓色彩,冬描黑白版画,四季各异,神韵尽显。

  走进大庄村,庄浪县梯田化第一村的纪念碑赫然在目。刚刚建成的农耕文化园里,那些古老的农具排列着,一一诉说着尘封的历史,情景还原的农耕场景依然让人感受到血脉的偾张,民俗窑洞、碾磨体验、果品采摘园……这是梯田衍生出来的旅游商机,“打梯田牌,走梯田路,创梯田业,享梯田福”,这是他们提出的口号。村委会里,有一本特殊的功劳簿,上面是每一位参与治田改土的村干部名单,相信没有哪一个村子会把每一届的村干部记得那么牢,而大庄却记下了四十多年来的每一位村干部的名字,他们是这块土地上不倒的汉子,无论多少年,无论活着还是死去,他们都是庄浪梯田的精魂,是这块热土上的不死鸟。

  居高望远,心生壮阔,胸中风雷滚动不息。县乡领导如数家珍般介绍完情况,用了“未来五年”四个字开始后面的内容,风声过耳,我听到这样一些排比的字眼:梯田农艺园、水保示范园、游客采果园、坝系生态园、水上游乐园、农家民俗园、休闲垂钓园。有未来的人是快乐的,有未来的地方是幸福的,园园相套,园园勾连,那将会是一个多么神奇壮观的梯田生态风景旅游区啊!

  大庄之大,如天地丰碑,巍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