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嫩江湾里“卡子钓”
周云戈
//www.workercn.cn2017-10-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卡(qiǎ)子钓”,是早年家乡嫩江湾的一种渔法,消失许久。近年来,又于嫩江湾悄然兴起。

  先前听说,半信半疑,可闲来江湾漫步,还真的不时邂逅。不见便罢,一见总能“钓”起几缕思绪。

  “卡子”是什么?有着鱼钩一样性能的钓具。其样子,与鱼钩半点不搭。可当渔人们把一条拴着几十或上百副卡子的长长钓绳撒入江中,它便和鱼钩一样,成为渔人心中的一份期盼。

  它简单易做,也好用。制作它,除竹子远自他乡,其余都是就地取材。一段圆珠笔芯粗细的小竹签,一小块苇管,一条条一尺来长的口线,一根长长的钓绳。所用鱼饵,多是一粒或蒸或煮的小麦粒、玉米粒,或是一条鲜活的小鱼、小虾。

  卡子有大小,制作时由渔人揣度。一根一至二寸,最长不过三,且两头削尖了的竹签儿,于拇指和食指间对折,揻成个“U”形,再将两头碰到一起,套在做好的芦苇套里,这便是卡子。能钓得鱼来,是因为馋嘴的鱼儿嗅得饵料的香味儿后,于贪婪中将那个套在卡子头部的“机关”——芦苇套咬破,瞬间“U”形竹签弹开将其卡住。人们在卡子“弓”拴上口线,再连接钓绳撒入江中,便是“卡子钓”了。这是一种别致灵巧的渔法,是渔家人的谋生手段。

  卡子钓,远去了一段岁月后,缘何悄然地回归了?这还得从嫩江湾的前世和今生说起。

  嫩江,入境吉林,流经大赉城(即大安市区)东时,似乎有意向城区这边拐个弯儿,一番徘徊,又奔腾东南,身后边撇下了这片江深水阔、河网密布的嫩江湾。它的盛名,早年得益于优质野生鱼。有记载,1948年冬,翻了身的渔民挥汗冬捕,创下单网四十五万斤的历史纪录。1950年冬,大赉县(今属大安市)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由嫩江湾等几处梁子口,一次选出名优特种鱼二百四十五万斤,代表新中国出口苏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们野蛮捕捞,大肆开垦江滩地,使嫩江湾失去了原有的颜色。

  今天,让嫩江湾声名远播的,不仅仅是鱼,更是它的生态。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嫩江湾生态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十分重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继实施了江滩地全部退耕还湿、清淤疏浚、修闸筑堤、植树种草、限制性捕捞等系列大举措。2016年,湿地面积达到三千六百五十公顷,比退耕前多了一千二百余公顷。如今这里水草丰茂,红蓼如烟,绿树成荫。消失多年的菖蒲、小叶章、芡实、红蓼等植物又得以环生。多年不见的大天鹅、白鹤、丹顶鹤、鸬鹚、苍鹭、大雁,也游子般地回来了。它们或过站歇脚,或在这里安家繁衍。更让人惊喜的是,2013年大汛过后,还有鲟鳇鱼、鳡条、大怀头鲶等珍稀鱼品,销声多年后又洄游至此,原生态又让嫩江湾声名远播。

  原生态嫩江湾不负盛名,呈现出全新气象。

  湿地生态恢复了,嫩江湾成为名副其实的鸟世界,鱼天堂,湿地植物的基因库。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多所科研院校实习实验基地,作家、摄影家创作基地,更是旅游爱好者的好去处。

  嫩江湾湿地生态的恢复,实属来之不易,何以长久?这是许多人心里的担忧。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来到公舍泡岸边,忽地碰见了渔把式老杜,上前握手,一眼便看鱼篮子了装了十来条活蹦乱跳的鲤鱼。问他咋捕的?他爽朗地回答我:“卡子钓!”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同行的朋友跟我解释说:“为保护这嫩江湾水里的生物链,所有捕捞行为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譬如渔业,我们多年坚持休渔制度,倡导使用传统网具,严厉打击野蛮捕捞。目前,咱这已杜绝了电网、炸药和小眼网等‘绝后性’渔法。”听到这儿,不由得我心豁然。

  没想到卡子钓等渔法在这里悄然回归,还是有意的引导。听起来,似乎与嫩江湾湿地保护的系列举措比,可谓是小之又小的小动作。然而,我想他们能从细微处着眼,来谋划这里生态的长久,未必不是保护生态,维系水生资源良性循环的大计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