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立 秋
潮白
//www.workercn.cn2016-08-12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个周日是立秋,意味着到了“七月流火”的时节。在北方,该是孙逖所说的“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而在岭南,则要换上高适的说法,“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飈”。这两天的天气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豳风·七月》中的这一句,于今每为望文生义者理解为酷热的同义词,实则恰恰相反,指的是天气转凉。这个“火”是星名,“流火”,不是天气滚烫,而是大火星从西边落了下去。杜甫的理解就是准确的,其《立秋日雨院中有作》云:“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立秋,正是转凉的节点。《四民月令》说得直截了当:“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这项朝廷给官员的福利,到立秋就终止了,因为不需要了;再有福利的话,该发御寒的东西,识做的下级该想着“炭敬”了。

  前人对“四立”非常重视。如立秋,《礼记·月令》云,前三天,大史就要提醒天子:“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便开始斋戒,摆出虔诚庄敬的姿态迎秋。到了立秋那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到了汉朝也还隆重得很。《后汉书·礼仪志》载,“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养时训也。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礼毕,皆衣绛,至立冬”。穿什么衣,奏什么曲,跳什么舞,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在立秋这天,“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乘舆还宫之后,还要“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因为武官们要习战阵之仪,“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后汉书·鲁恭传》中,还有“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一类。立秋为什么会与“杀气”关联?出于“敬若天时”的考虑,此不赘言。

  “官俗”之外,立秋的民俗也相当丰富。《东京梦华录》云,“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武林旧事》云:“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梦粱录》云:“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诸如此类,像其他节日一样,有相应的岁时活动以应节。楸叶,楸树的叶子。楸树是落叶乔木,叶子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冠白色,有紫色斑点,木材质地细密。楸叶成为主角,当是取”楸“与”秋“同音之义。

  记载吴地风俗的《清嘉录》说:“立秋前数日,罗云复叠,细雨帘织,金风欲来,炎景将褪”,但在立秋这天忌讳听到雷声,因为“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秕谷”,就是说如果听到像车轮滚动声的雷声,收成麻烦了。范成大《秋雷叹》有“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谷”;蔡云《吴歈》有“雨洒风飘日又晴,先秋十日借秋声。雪瓜火酒迎新爽,怕听天边玉虎鸣”,说的都是这种后果。想来一定是某个立秋,因为下雨而导致了严重歉收,才令吴人产生了井绳之惊吧。

  立秋还有一则有趣的民俗:复秤。概立夏之时,“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再用蔡云的《吴歈》,“风开绣阁飏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杭州也有这种风俗,“立夏日悬大秤,男妇皆秤之,以试一年之肥瘠”。肥瘠的结果,通过立秋的复秤来检验。“瘠”了的,要“贴秋膘”,首选方式是“以肉贴膘”,像梁山好汉一样大块吃肉。不过,专业人士也早就提醒了,一味“贴秋膘”反而可能“贴”掉健康,要注意分寸,别消化不良。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晏殊《清平乐》中的句子。此外,武元衡有“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令狐楚有“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白居易有“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同会一时秋”,等等。秋天到了,给文人雅士带来不少伤感。悲秋最有名的,该是之前屈原的弟子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云云,施耐庵在写《水浒》的时候都受了感染。林冲梁山落草交不了“投名状”,在房间“端的是心内好闷”,施先生作了一首嵌有大量典故的《临江仙》词,其中一句就是“悲秋宋玉泪涟涟”。在文人眼里,秋天这种自然现象呈现所谓肃杀之气,自作多情的成分多了些吧。不过,说得多了,却也难免感染开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