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年味”新与旧
梅明蕾
//www.workercn.cn2016-02-15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凡年节,作为民俗之一种,对于大众总有一种“强制感”,就是说,每逢年节来临,你难得找到不“过”的理由,且越是重要的年节,这种感觉越是强烈。比如春节,便是“强制感”最甚的节日,其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口大迁徙作为明证不说,似也只有春节,才有独一无二的所谓“年味”。

  构成“年味”的,是一些特定的活动。这些活动,放作平日,不会出现或不被许可,但在春节,或成必不可少,否则会“年味”大减。当然,中国这么大,总难得于同一时段大一统地做同一件事。如放鞭炮,除夕之夜我在武汉,未听到一声炮响;大年初一来到北京,晚间则不时被一些冲天巨响惊到,据称除夕夜鞭响更猛烈到不得成眠;而上海则严格禁鞭,踩气球迎新的市民还遭误以为放鞭的人们举报。

  放鞭或是最具“年味”的活动之一,但多年来围绕放鞭与否的论争也最为激烈,那是传统与当下、文化与安全之争,具体不去说他。只说今年春节期间,国家环保部作出统计,除夕夜全国共有200多个城市出现空气重度或严重污染,一个新词“春节霾”因此而创生。据称北京今年PM2.5的峰值浓度为近4年最高,放鞭应是“功”不可没。放鞭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也不幸被我亲睹:我家北京居地楼上的人家除夕夜被户外的炮仗击中而引发火灾,烧毁的器具拖出数卡车,整栋楼的居民也人心惶惶。至于每年各地医院接诊的被(鞭炮)伤害事件,早就不成其为新闻。

  发放压岁钱也是“年味”的重要构成,但今年取而代之的或是抢红包。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参与微信抢红包的人数已达4.2亿,收发红包80.8亿个,系马年除夕的8倍。最高峰时秒发40.9万个红包,且花样百出,令人开眼。春节间的阖家团聚,往往演变成各自抢红包时的聚精会神。当然,红包大战的背后是各大平台争夺、培育用户的良苦用心,只是传统祝福的意趣就在这激烈竞争中消解。

  “年味”日淡是广众的感受,有些缘由则显而易见。我所见到的北京中关村地区,除超市外,春节的头数日往往整条街上找不到一家营业的商铺,且多在其放假的告示中言明正月十五后再开张。如是“空城”现象并非仅有北京,全国人口短暂迁出量最多的十大城市中,不过以北上广深为甚。可以想见的原因,当是这些城市生活成本高,低端行业中打拼的外地客哪有条件在那里购房置业、安身立命。“漂”不免成为他们的宿命,其至今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难题。

  至于自驾行、出境游、同学会等等,诸多春节间的热门活动,或为“年味”的新构成。本来,年之滋味,大多乃积淀而来,并形成传统。而当时移势易,人们不免在这传统中生出移风易俗的冲动。“年味”成色虽总在变,但其总的趋势,应是更多理性,更少迷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