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刘 敏:怎么看屠呦呦获诺奖
//www.workercn.cn2015-10-09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屠呦呦获诺奖,争论撕裂了朋友圈。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医西医问题、获得诺奖却没评上院士、个人获奖与集体贡献的关系,等等。这些争论各有价值,有些争论甚至提供了制度改善的反思契机。但屠呦呦获诺奖的意义究竟何在,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件事,以上争论都没有给出答案。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奖是为了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这一格局延续至今。

  诺贝尔奖曾颁给过已经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这意味着,对于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是其生前而非死后的殊荣,获奖者能够在活着的时候,通过诺奖这份荣誉接受全人类的致敬。

  能够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域有很多,并不限于诺奖那几项。获得诺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位作家写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精彩故事,一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做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重大发现。诺奖奖励的领域,总起来说,一是对自然的真理的探究,比如物理、化学、医学;一是对存在的真理的追问,比如文学。

  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类自身,都是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事关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的根本性、终极性的命题。某种意义上它们代表着人类精神。诺奖创设之前,有无数人不分国别、种族、文化而为之求索终生,并做出卓越贡献。有没有诺奖,人类对自然真理和存在真理的执着求索,永远都不会停止或消失。也正是因为求索和求索者的存在,人类才得以摆脱茹毛饮血,走出丛林,不断拥有更人道更便利的生活,具有更多元的文化、更丰富的心灵世界。

  屠呦呦获奖,我们要向这位科学工作者和她的团队的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探索致敬。探索自然的真理,并不总能成功。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哪怕最终仍是失败,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的科学探索本身依然值得尊敬,这正是科学精神。在求索真理的层面,科学研究与有无学历、博导、院士没有关系;在社会层面,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应获得礼遇。

  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最终增进全人类的福利。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最初是特殊年代针对特定目的的国家任务。当她和她的团队全身投入其中,最终取得成功,他们的研究成果就超越国界、人群而惠及世界,拯救许多人的生命,成为人类的进步标志。每一种科学研究、人性探索,有它的国家性和地理性,但一旦取得突破,成果就是人类的、世界的。

  屠呦呦获奖,表明了中国和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古往今来,中国和中国人在持续地努力贡献于全人类的事业。一个国家做出各种体系和制度的改善,并不仅是为了瞄准诺贝尔奖,也不仅是寻求在各种荣誉锦标上刻上本国或本国人的名字,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国民的活力、创造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普通人尊严生活,从而最终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下的各种争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