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敬一函:当以某类“评论家”为鉴
//www.workercn.cn2015-02-11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据说,国人最讨厌一个词——“人家”。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小时候,爸妈会指着你的考试成绩说,“你看人家”;长大后,终于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恋人又会指着别人对你说,“你看人家”;即便结婚了,这个“人家”还会成为自己家人的常用词汇。

  透过“人家”这个词,我们就可知,生活在而今这个社会,听到这样那样的批评声音已成家常便饭。因为,对于有些人而言,评价别人早成了一种习惯。他们这种习惯一般带着“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陋点。比如,在社会和单位,这类人喜欢把相关规定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他们自己得了“无能病”,却要求下级“吃补药”,恰可谓“其身不正”。

  更有甚者,我们经常还会看到这样一种吊诡现象:不专业者对专业者胡乱评价。这样的“评论家”往往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比如,他明明是一个做包子的,自己的包子包得不好,还总要对着一帮人说,包包子很辛苦,而对面餐馆的厨师做菜不好吃,因为少放了一粒盐。

  显然,这种现象是幽默诙谐的。其实,这类“评论家”往往是没有评价体系的,他们大多只是喜欢拿着大棒的那种意淫感觉。实质上,他们有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似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们常常只是从权威处剽窃了一个观点来作自己评价别人的火力点。他们的评价对象也是有区分的:对上奉承迎合,对下才中伤刁难。你若较真和他探讨起来,他却会哑然失语,无力以对。不过,为了老脸,他又会转移话题,说你态度不对,然后娇嗔地向上“维权”。

  对待这类评价,我们可以套用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首反讽诗,持着这样的心态:“遇饮酒时需饮酒,该唱歌时且唱歌。心正不怕天雷打,树直岂惧犬尿多。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奈如何。池边无有青青草,哪来多嘴小羊驼?”

  正所谓,比于上则自进之阶,比于下则自退之阶,在这个温暖而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这类“评论家”为鉴,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修身养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