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倾 城:多收了三五斗?
//www.workercn.cn2014-06-06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司法改革蓝图,进入2014年以来坚决推进的迹象不断。从呼之欲出的“四五”纲要,到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宣布“司法改革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抓好落实”,六省“两院”统管改革试点调研,南方法院领风气之先的试验,似乎都在表明,这次不同于法院系统自身零敲碎打式的改良。

    习惯了波澜不惊的大院里,越来越多局中人在窃窃私语,各种语境下的揣测暗流涌动。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模样,司改的前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甚至荒腔走板。

    混迹大院18年,深感地方法院内外管理体制从诞生之初到磕磕碰碰沿袭至今,早已形成巨大的定式思维惯性和独特的内在运行逻辑。改革逆水行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因牵全身而难动一发。以半军事化为底色而非现代司法理念为先导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下的地方法院,固如铁桶的槛内自循环机制,瓜连蒂结的门生故吏官场依附,同荣俱损的闭门自守党同排异,和光同尘的熟人社会司法生态,这么多年来早已蒂固根深自成体系。台上的声色俱厉无非水过地皮湿,任尓八面来风,马照跑舞照跳。至于那些被“法律虐我千百遍”的心存励志者,这些年也被各种反复折腾得不免有些意冷心灰,时至今日,指望一纸方案传檄而定“我待法律如初恋”,未免太过浪漫多情。

    而当传说中的改革势将对固有的格局发起挑战时,我们才深悟总理“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句话的透彻。决策层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强推司法改革的决心明确而坚定,但一旦逐级落实,则往往变数丛生。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眼中,“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格局不易,从鱼头吃到鱼尾,或许才是最符合自身需要的改革。调子不妨高唱,权益不肯稍让,复杂的权衡与冰冷的截杀,让坊间温情脉脉的改革咏叹调在此际显得苍白而孱弱。

    于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方案中,这头攥着打熬不易的行政职级死守不放,那头盯着或将提升的法官待遇脸红眼馋,既要紧握案件的审批把关权,还要在追责时不留半丝痕迹。院庭长暂搁签字笔,轻敲法槌三两声,就算是亲自主审办案。非审判岗位法官放下手头纷繁事务,参加几次合议,就叫作充实办案一线。

    于普通办案法官而言,纵然庭上披了件光鲜的法袍,庭下不过是沉默潜行的司法技工、隐于街市的升斗小民,对改革从无多少话语权。会议室里唾沫四溅挥斥方遒,官样文章在天空飞来飞去,所谓隆其地位、厚其俸禄、赋其判权、严其责任的宏大构想,落入凡间竟似一场大梦。而离开了真正的基层参与、一线铺衬,顶层设计的内核被中间层于有意无形中杯葛成肉食者谋,这改革到底又能接什么地气?

    诸多乱象,让我再次想起一位中级法院院长在某次高层级研讨会上的尖厉追问:我们的改革究竟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纵观青史,没有哪一次动真格的改革会平静无波,新旧理念的激烈碰撞,损益博弈的进退流转,真实而残酷。但时代机遇稍纵即逝,司改若不能直面真问题,以大刀阔斧之势完成一次从灵魂到利益的大浪淘沙,而是所谓利益均沾式的咸与维新,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法官们的米缸里确乎多收了三五斗,法律的餐桌上却仍将是一碗坚硬的稀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