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 强:那里有剪不断的乡愁
//www.workercn.cn2014-01-3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世界渐渐理解,春节不是休假,也不是旅行和娱乐,而是一种植根于文化的朝圣

    春运,对旅客和交通部门是一场战役,对媒体来说同样如此。每至此时,一票难求、人山人海、临客加车的报道铺天盖地。对于没有中国春运体验的外国人士,这样一种社会奇观,令人惊叹、好奇,又有些遥远。

    外国人的承运高峰什么样?感恩节是美国每年一度的疯狂购物日,与“黑色星期五”同时到来的,是黑压压的车流,5天假期里,会有近5000万美国人出游;新年长假来临时,自东京返乡的汹涌人流让社会系统严阵以待,2013年元旦,持无座票上车的新干线乘客达到满员标准的150%,成了大新闻;首尔火车站的售票大厅里,最近挤满了彻夜排队购票的人,也过春节的韩国人,将春运称为“民族大迁徙”……

    乍一看,这种气氛那么的熟悉,每一个具体镜头的投射,都仿佛是中国春运的翻版。然而事实上,它们大不一样。

    2011年10月31日是一个让地球颇为紧张的日子:人类在这一天迎来了第七十亿名成员。对这种紧张感同身受的,是中国的交通部门,因为就在“70亿宝宝”诞生后的两个月,2012年,中国的春运客流首次突破了30亿人次,据预测今年这个数字将是32亿。

    在40天时间里把地球上43%的人口“乾坤大挪移”。这,就是中国春运的现实。试图让如此规模的客流都行随人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办到。但对那些买不到票的人来说,数学演算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圣诞节可以错峰出行,新年可以电话问候,但对无数路上的游子,除夕只有回到家中才有意义。

    “希望能够同家人团聚的情感,让大家不畏艰难踏上回家的旅程,足以见得中国人心中‘家’这个概念的重要程度。”一个瑞士人被数据震惊的同时,也道出了中国人对家的爱恋。

    这种眷恋,不同于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家庭观念”——后者更像是发达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家庭观,则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30多年来,我们充分拥抱现代物质文明,在经济上和空间上成了或自认成了“城里人”,然而脱胎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情怀却始终挥之不去,我们的心中始终有另一个故乡。那里有剪不断的乡愁。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说,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大城市只是辛苦维生的地方,自己出生的乡村小镇才是家,他们春节前带着一年的收获,忍受着火车上漫长的旅程回到家里,这是“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

    对于这种寄托,世界渐渐理解,春节不是休假,也不是旅行和娱乐,而是一种植根于文化的朝圣。这不由让人想起学者张伟劼笔下的墨西哥风俗:每有婴儿降生,要将脐带埋到家门口的大树下,这样待到成人后,就不会惶然找寻而不知方向,因为他的根已经埋在了家乡的土里。

    如今,每到圣诞节前,在美国打工的墨西哥劳工,都会带着大包小包,将美墨边境的检查站挤个水泄不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与中国春运归途上的乘客出奇的相似: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原因很简单,车票的终点,连接着他们的文化脐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