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浸入历史才能理解历史
张涛甫
//www.workercn.cn2018-02-22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近期,山东日照市糕某在微博上发表恶毒言论攻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挑动了公共神经,引起不小的舆论反应。

  94岁高龄的黄旭华先生作为一位“无名英雄”,他隐姓埋名30年,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在忠孝难以两全的选择中,黄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说,“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此番表白,在网上得到多数网友的点赞和敬意,但也有人对老人几十年不能尽孝颇有微词,甚至有个别极端言论,站在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地上,对黄先生不能尽孝横加指摘,糕某即是其中的一个恶例。

  如今,在一个价值多元乃至时有撕裂的社会舆论场中,对一个公共话题产生意见分歧乃至对决,实属正常。但有的意见分歧和撕裂,就显得不太正常。比如,糕某的极端言论已经突破了公共讨论的底线。如此极端的声音能存在于舆论空间,甚至不乏附和的声音,一方面凸显网络极化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如今一些人由于对过往那个时代的隔膜,对那个时代崇尚、追求的东西存有不少误解。

  在一些人看来,隐姓埋名几十年,把小我和小家抛在一边,只是为了国家事业,不近人情。而且觉得这是不可思议、情理不容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价者更多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任性地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度量过往的人和事。特别是在时代跨度巨大的两个历史空间里,历史的误会更频繁。

  面对过往,不少人缺乏浸入式理解,不能感同身受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60年前,中国还处于国力贫弱、物质和科学技术条件都很薄弱的“大集体”时代。对于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项目,只能靠集中人员通过纸笔、算盘等简单工具的大量演算才能得到结果,也只能通过人员与外界的“物理隔绝”才能实现高度保密。

  此外,面对那个物质贫困、理想激扬的年代,现在的一些人除了难以理解黄旭华式的忠诚,难以理解当年那种坚壁清野式的保密举措外,笔者认为,更难理解的可能是当年火烧云似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百废待兴和物质、经济都落后的环境下,强大精神动力是不可或缺的,国家的建设需要一股强大的干劲。几十年前,在没有高薪厚待的物质刺激下,那些忘我投入工作的人就是凭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当时曾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但在时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看来,当年那些被国家和理想“套牢”的人多是愚忠、愚昧的。这种“厚今薄古”的傲慢姿态,不会矮化过往的应有高度,只会暴露他们自身的自私格局。其实,历史的天空并非那么狭隘、灰暗。只不过,缺乏健全的理解和认知方式,造成一些人所见的历史是单调的,甚至充满病态。

  集体和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可能是今天的一些人难以理解的,因为每一代人都是带着各自的时代记忆去揣度。笔者认为,要真正地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和发生的事,更需要将心比心,怀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以浸入式的理解,感同身受那个时代的欢乐和忧愁、爱和牵挂。(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