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离开“成功学”可能更精彩
//www.workercn.cn2017-12-26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现年60岁的武大教师王晓进,日前又接到寄自北京的发明专利证书,至此,他已获得368项授权专利。这里的新闻看点是,作为高校特聘教授,王晓进其实只有技校文凭。

  现在留高校任教公认的必要门槛,是得有博士学位,不具备这一条,其他基本免谈。王晓进当然是一个例外。恢复高考时,他考进的就是技校,技校毕业,顺理成章当了工人。与其他工人有所不同的是,他热衷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1985年他以工人身份进到武大校办工厂,短短几年,发明成果不断,遂从工人干到高级技师。后来因一项发明获得金奖,王晓进才被破格提拔为武大动力与机械学院高级工程师,继而于2011年当上武汉东湖学院特聘教授。

  由普通工人成为大学教授,你可以将其看作是王晓进的一个主动、明确的人生选择,我则更倾向于这是他经长期努力而水到渠成、不期而至的一个结果。这都不要紧。我想说的是,假设王晓进最终未能走上大学讲坛,而只是沿着自己发明创造的道路成为一名不错的工匠,现今的社会还会认为他“成功”了吗?

  这自然关乎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这既成的定义反过来又将对个人及群体产生影响。就当下而言,媒体常常青睐于这样的典型,则多少显示了大学教授强过工匠的社会普遍价值判断,虽然王晓进面对学生也一再强调,“学历不重要,工人身份也不重要,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要颠覆一下(社会)对工人的看法。”

  我相信王晓进即便当不了教授,也不会停下发明创造的步伐。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且具备特殊的秉赋,更在常年努力中不断彰显自己的价值。这就够了。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每个人的正当选择,都有其独特价值而不可替代,爱因斯坦取代不了爱迪生,大学教授也不能取代一个资深工匠。

  前段时间网上传着一个帖子,说的是英国的一个年轻人,中学毕业后其同学纷纷作考大学的打算,他则因种种缘由提前辍学就业,当了一名管道工。数年过去,同学们还在家里支持下苦读,他则有了自己的公司,且经营得顺风顺水。坦白讲,我打心眼里佩服这年轻人,佩服他认得清自我,在人生选择上不随大流。

  由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现在已选择留在武汉和准备留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们的人生起点显然比王晓进高出许多。在这样的优势下,关键是认得清自我,从容而笃定地作出下一步人生选项,激情开创出自己热爱的新事业。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