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赢得选举的默克尔将迎来更大考验
卜永光
//www.workercn.cn2017-09-2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9月25日,德国大选结果出炉,再次当选的默克尔将四度担任总理职务。与此前一年中爆出“黑天鹅”的美国大选、得票比例出人意表的英国大选,以及争夺激烈、充满悬疑的法国大选等西方的多场选举相比,此次德国大选显得波澜不惊。虽然,默克尔所在基民盟的主要对手社民党一度掀起过所谓的“舒尔茨旋风”,但却未能将其发展成强劲风暴,早在距大选还有几个月时就呈现出了偃旗息鼓的迹象。(相关报道见A9版)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默克尔的支持者们在等候最终结果揭晓时大概也并未因为紧张而“屏住呼吸”或将心“悬起”。不过,在赢得选举后,可能也同样没有人可以“长出一口气”或真正把心“放下”。

  在此次大选中,默克尔赢得轻松,却没能赢得漂亮。基民盟的得票率大幅度下滑,从上届的41.5%下降到32.9%;另一传统大党社民党的得票率也仅为20.4%,创下历史新低。与此相比,一些新兴激进政党和非主流小党却来势凶猛,政治影响力明显上升。其中,极右翼色彩明显的另类选择党以13%的得票率跃居议会第三大党,尤为引人注目。

  在经历选举带来的政治格局调整后,默克尔的执政基础被明显削弱。基民盟虽然获得组阁权,但得票率不足1/3,需要与其他政党联合才能取得执政所需要的多数票。由于得票率位居第二的社民党无意入阁,默克尔的新内阁将至少是三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这将增大政府内部出现政策分歧的风险;此外,从选举前的执政盟友转变为最大反对党的社民党,以及强势进入联邦议院的另类选择党等激进势力也必将多方掣肘,不断给新一届内阁制造麻烦。

  默克尔在政坛上的资历越来越老,但与此前十多年的总理生涯相比,她的执政基础和权力非但没有在此次选举中得到巩固,反而变得更加脆弱。

  与此同时,她面临的问题和责任却在前所未有地增长:就国内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上升、政治分裂加剧、移民问题和恐怖主义威胁等新老问题都更趋严重;就地区和国际层面看,由于同为欧盟两个“发动机”之一的法国在过去十年中经济衰退、影响力显著下降,另一个传统欧洲大国英国退出了欧盟,默克尔治下的德国成了欧盟的中流砥柱。在反体制色彩明显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默克尔甚至被一些人看成是捍卫传统西方体制和价值观的最后屏障。在第四任期内,默克尔肩负的“稳定德国”“挽救欧盟”乃至“拯救西方”无限责任和国内执政权力受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从而使这位长袖善舞的女性政治家的腾挪空间变得更为狭窄。

  此次选举表明,欧洲传统主流政党衰落、极右翼等非主流力量崛起的势头,同样影响到了欧盟核心国德国。默克尔的当选固然基于其不错的政绩和个人魅力,但看到支持率显著下滑的“默大妈”成功连任,反对派或许会产生“时无英雄”一类的感叹。德国通过维持现状的方式守护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在被守护了十余年后,风险和脆弱性都在增加。对于在路径依赖中越走越远的德国而言,“后默克尔时代”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在今后四年进一步增大。

  无论如何,四度当选的默克尔无疑已经创造历史。她不仅是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也会成为德国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之一。即便四年后不再有新任期,届时仍未满七十岁的她在卸任时,也将超越联邦德国开国总理阿登纳的14年任期,追平“统一总理”科尔的16年执政纪录,并与后者并列为俾斯麦之后执政时间最长的德国民选最高领导人。

  已经执掌德国12年、以善于妥协和协调各类矛盾著称的默克尔一定懂得“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道理。回顾德国历史,即便是地位尊崇的俾斯麦、阿登纳和科尔,在经历长期执政之后,最终也都是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挫败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艰难时世和选举后的不利政治格局,迎来第四个任期的默克尔也同时迎来了执政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