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快言快语-正文
“世界一流”不是一日之功
//www.workercn.cn2015-11-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两个一流”,引发热议。

  现代大学是社会的文化灯塔,也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关于大学的思索,标注着中国人崇德明理的向往;从“211”到“985”,高校建设的步伐,寄托着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追求。

  培育传承“一流之精神”

  近日读《南渡北归》,在那个抗战烽火之中,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了邓稼先、杨振宁、陈省身等科学巨匠。西南联大有一流之精神,遂成一流之大学。

  如今,国内不少大学都提出要争创国内甚至世界一流,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气氛较浓。重金聘请客座教授“挂名”,复制前沿学术课题“应景”,为争夺优质生源“掐架”……忽略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却无一流的精神传承。建设一流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现代大学精神的种子撒入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田。

  (@辛董超)

  为学生搭建成功桥梁

  毕业后已工作7年,时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悔大学期间为何没好好读书。读书时总想着早点进入社会,等工作了却想着“回炉”重新读书,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矛盾心理。

  一流大学应致力于解决这种问题,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比起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思想启迪,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更重要。因此,大学需要多一些启发思维的开导,少一些照本宣科的讲授;多一些激发创造力的培训,少一些考察死记硬背的测试。发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助其找到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搭建学生通向成功道路的桥梁,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

  (@刘振军)

  走上特色立校的正途

  5年前,表弟因高考发挥失常,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毕业后,他和同学一起在上海注册了公司,搞起了动漫,仅一年时间就在业界小有名气。表弟经常说,大学期间过硬的专业培养帮了大忙,一般高校也有一流专业。

  高等学府是一方神圣殿堂,学校究竟靠什么帮助学生追逐梦想呢?当前,一些高校热衷于大而全的学科覆盖,追求高大上的校园建设,办学特色却不突出,拳头学科没劲道,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其实,一流大学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立足实际、精准定位,首先做强一流学科,办出自身特色。科学设置专业、做强特色课程,重点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创造的本领,一所大学才会更具吸引力。

  (@梁宝辉)

  扛起“人尽其才”的责任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台词,道出了人力资源的价值。一流大学的重要职责,就在于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享受成长成才的喜悦。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学不能成为“复印机”。如果所谓的一流大学不能帮助学生找到特别的自己,那只能让人踏上“虚无”的歧路。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多少位美国总统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我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引领每一位毕业生走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