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开放住宅小区知易行难
符向军
//www.workercn.cn2016-02-25来源: 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罗琪 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等。(据《新京报》)

  按照文件要求,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今后将推行城市住宅街区制,让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栅栏的开放式社会。这对集约化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无疑都是利好。可以说,推行住宅街区制,是中国城市发展“路线图”的重要一元,代表未来城市规划的正确方向。

  但是,开放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其实是知易行难,既不能简单划一,搞“一刀切”,也不能一蹴而就。

  其一,要建立现代化、开放式的城市街区制,须先打破传统“圈地”意识下,城市小区和居民心中长期的“封闭”意识。从对住宅小区私密性、安全性的固有依赖,及由此形成的特定小区文化氛围,变为暴露式、开放式格局,居民原有的心理定势被打破,必然有一个准备、适应、习惯的问题,不排除有许多抵触、反对情绪乃至行为发生,因而开放旧有住宅小区,首先要做好宣传解释和引导排解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在因势利导下做到逐步放开,

  其二,开放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传统住宅小区,由于所处城市及市区位置的不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其关联度也不同。在城市道路异常紧张、交通异常拥堵的一二线大城市,开放中心城区、特定区域的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三四线中小城市或地处偏僻的住宅小区,本身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很小,简单予以“开放”,实际意义不大。

  其三,开放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注意客观不利因素,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比如小区道路的线型与宽度、交通设施、设计速度、路面承载能力均是按小区特定标准配套设置,和城市街道有很大差异,陡增的外来街道人流物流,破坏小区的宁静之外,势必会对小区基础设施、管线、物业管理和交通、人身财产安全等带来严峻考验和隐患,必须做好风险预判和应对处置工作,相应的道路衔接、安防等配套措施要紧紧跟上,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分流”的作用,而非简单地拆围墙,增加交叉口,导致矛盾滋生。

  其四,开放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还要注重权利保护和法律风险。旧有小区的“封闭”性,是传统住宅小区的“标配”,属于小区物业及其配套设施的一部分,其中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低密度道路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都属于住宅小区及其楼盘房产的附加值,直接关涉居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金钱利益,这是开放住宅小区应予考虑的因素。如何既做到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建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格局,缓解城市拥堵状况,同时又平衡、保护好住宅小区及其居民的固有、合法权益,减少矛盾冲突,防范法律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国家新政顺利有效推行,尤需重视和考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